▼
按民俗操办过节日,不管是婚丧喜吊统统都可以用动词“作”或者“做”(潮音
)。例如:
做(作)节,过节日,包括祭祀、游艺等等民俗内容。如说:“后日做节,我着转来去老家(后天过节,我得回老家一趟)。”做节,唐宋多用“作节”,是个很文雅的词语,唐诗宋词中常见。如唐·白居易《送李校书趁寒食归义兴山居》诗:“到舍将何作寒食,满船唯载树阴归。”“作寒食”,即“过寒食节”,唐·张说《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诗:“今岁随宜过寒食,明年陪宴作清明。”“作”、“过”互文同义。宋·毛滂《调笑令》词:“花娇叶困春相逼,燕子楼头作寒食。”宋·赵彦端《浣溪沙》:“倚阑终日雨还晴。强移心绪作清明。”宋·叶梦得《定风波》词:“却怪姮娥真好事,须记,探支明月作中秋。”宋·廖刚《满路花》词小序:“癸巳,周宋约敏叔来作中秋。”宋·汪莘《浣溪沙》:“青女催人两鬓霜,自篘白酒作重阳。”
看来,唐宋时语是把过(度)节日叫做“作”了,后面紧跟的是具体节日的名称。过节日需要“操办”各种事情,所以才用“作”作为动词。这个“作”,潮音应该多
,与“做”同音。“作”字《广韵》有入声精母铎韵“则落切”一读,潮音读
(扎),但还有去声精母暮韵“臧祚切”一音,潮音则读
(做)。宋后也有直接写“做”的,如明·汤显祖《牡丹亭·遇母》:“空和他做七做中元,怎知他成双成爱眷。”“做中元”,就是过中元节。
庆贺生日,过生日,像过节一样,动词也用“作”。如:“此在个孥囝细细父母就个伊作生日(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父母就为他们庆祝生日了)。”这也是古语词。唐·韦皋《云溪友议》:“因作生日,节镇所贺,皆贡珍奇。”宋·杨万里《水调歌头》:“年年九月,好为阿母作生辰。”后代多作“做生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七郎赏赐无算,那鸨儿又有做生日、打差买物事、替还债许多科分出来。七郎挥金如土,并不吝惜。”《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光阴迅速,又到七月初七日了。正是三巧儿的生日。婆子清早备下两盒礼,与他做生日。”《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那年门下父亲在日,他家接过我的戏去与老太太做生日。”
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祭祀一番,称为“做七”,凡七七四十九天为止。如:“此在做七个例俗还有抑无(现在为死者做七天佛事的丧俗还存在吗)?”“做七”的说法也见诸明清文献。如明·汤显祖《牡丹亭·遇母》:“空和他做七做中元,怎知他成双成爱眷。”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或问,人死七日则做佛事,谓之做七……”
此外,操办红白事常用动词“做”的词语还有:
做斋,也叫“做亡斋”,“亡”字在此词中读
(忙),连读变调后读
(梦),所以有人就写成“做梦斋”。“亡”字读
(忙),还有另一个词——“亡魂丧胆”。“亡斋”,即设斋诵经超度死者。佛家的节目,除在灵前诵经外,还有过桥、礼血盆、撤花、走贡、走五方、沐浴、追荐等。在“挨莲池”和“挨塔”过程中还加唱了《百花名》、《百戏歌》,在“过桥”中唱了《廿四孝歌》、《十月怀胎歌》、《目莲救母歌》等。“做亡斋”也叫“做功德”,潮语有“加钱加功德,少钱照底积”的俗语,说的就是多给钱就多念经,少给钱就把节目减少一部分,引申比喻给多少钱办多少事。潮语还有“双头做斋分无饼”之俗语。民间“做斋”时有事主将祭品分发给穷人的风俗,有贪心人想同时得到两家“做斋”者的祭品,结果两边来回跑反而错过了发放祭品的时间,弄得两头落空。引申指若想贪心得到两份利益,有可能两头落空。
做忌,给死者的周年祭奠。“忌”潮音读
(其7),“忌”字《广韵》去声渠母志韵,音“渠记切”,与潮音正合。“忌”是“忌日”的省略,指死去的日期。“做忌”就是在忌日给死者设祭以追忆、纪念。
做月内,坐月子也可叫“做”,可能与“月内”也有不少礼俗要操办有关,例如“控嘴”
、“开臊”
、“做丁桌”等等。
|
你是本文的第82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12、4 作 者: 林伦伦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