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方言对于牲畜性别的称谓很特殊,主要有二:一是性状副词后置。现代汉语对牲畜性别的称谓是副词在前,名词置后,如“公牛”、“母猪”等;潮语则刚好相反,名词在前,副词置后。二是很少用“公”、“母”、“牡”、“牝”等词,常以“牯”、“犅”、“雄”、“娘”等词取而代之。

    “牯”,汉音gǔ,潮音gang1。原指母牛,如《玉篇·牛部》:“牯,牝牛。”牝牛即母牛。也指阉割过的公牛。《正字通·牛部》:“牯,俗呼牯牛曰牯。”潮语则不管阉割过与否,凡公牛皆称“牛牯”,猫狗也称“猫牯”、“狗牯”。

    “犅”,汉音gāng,潮音gang1。《说文·牛部》:“犅,特牛也。”又:“特,朴特,牛父也。”《玉篇·牛部》:“特,牡牛也。”《广雅·释兽》:“特,雄也。”总之,“犅”即雄性之称谓。但潮语习惯称公牛为“牛牯”,偶尔方称“牛犅”,倒是常称公猫为“猫犅”。

    “雄”通称雄性动物,但潮语常指称雄禽,如:鹅雄,鸭雄,鸡雄,鸟雄等。但“雄”不念文读音hiong5,而用白读音hêng5。

    “娘”是对母亲或年长妇女的称呼,潮语却用来代替“母”指称雌畜,如称母猫为“猫娘”。

    附带说明,潮语的牲畜称谓似乎与汉语相悖,实则是保留了古汉语的语法。原来,古代指称牲畜性别与现代汉语正好相反,而同潮语一样,是名词在前、副词置后的。

你是本文的第327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13-06-23
作 者: 杨秀雁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