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潮汕俚语有“哩啰连”(li1 lo5 liang6)一词,被称为“白食白念”的“无字曲”,义为自顾自地唠叨没个完。别以为这只是个寻常俚语,其源头却与梵音有关。 这方面,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有精辟的考释。他引唐代敦煌写本定惠《悉昙章》序文:“鸠摩罗什《通韵》鲁流卢楼为首。”鸠摩罗什(344~413)是后秦高僧,其翻译的《通韵》是梵天韵书。鲁流卢楼是梵文四流母音的音译,异译甚多,如釐釐楼楼、唎唎栗栗、离离楼楼、哩黎魯卢、唎唎利利等皆是。《涅槃经》指:“鲁流卢楼,如是四字,说有四义,谓佛、法、僧及对法。”而唐人作佛教赞歌时,便用这四个字母以为和声。《五灯会元》中禅僧的偈,也惯于用“啰啰哩”为助声。连全真教诸大师也袭取禅僧以“啰哩”作和声的套路。 唐代乐工唱王维《渭城曲》,以“剌里离赖”为和声,明显是化自“鲁流卢楼”而来的。词为入乐的诗,宋词也袭唐诗引入和声,如史浩词《粉蝶儿》有“解教人,啰哩哩啰,把胸中些磊块,一时镕化。” 而与潮语“哩啰连”关连稍直接的,可能是戏文之唱“哩啰”。金、元戏文《董西厢》及《菱花镜》等,以及明成化本《白兔记》中,都嵌入许许多多“哩啰连、罗哩连”之类的帮腔。1975年潮安出土的明宣德六年(1431)手写本《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就有数处用“啰哩连”的助声。“正字母生白字囝”,潮剧脱胎于南戏,滥觞于明代的潮腔、潮调,必也承继了不少“啰哩连”之类的帮腔。与潮剧渊源相近的福建莆仙戏,现在仍保存唱“哩啰连”作为下尾词的习惯,可为旁证。 “哩啰连”后来淡出潮剧,却在民间俚语中绵延下来。潮语至今常说的“勿啰啰连”、“唱连啰曲”等,被称为“无字曲”,其实是梵文四流母音的流韵。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