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听、传播小道消息,潮谚称之为“听香(读〈蜂〉)鼻臭”。

  香,是一种气味。气味只能“闻”、“嗅”,咋能听呢?

  原来,“香(读本音)”与“响”音近,“听香”是“听响”的讹读。而“听响”则是“听响卜”的省称。

  古人迷信,据说听到别人讲话可卜吉凶,谓之“响卜”。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听响卜》云:

  毕诚相公及第年,与一二同人听响卜。夜艾人稀,久无所闻。俄遇人投骨于地,群犬争趋;又一人曰:“后来者毕衔得。”

  韦甄及第年,事势固万全矣,然未知名第高下,志在鼎甲,未免挠怀。俄听于光德里南街,忽睹一人,叩一门板甚急,良久轧然门开,呼曰:“十三官尊体万福。”既而(韦)甄果是第十三人矣。

  这两则记载生动地说明了,“听响卜”在唐代已是一项相当流行的民俗,连士人亦热衷于这种占卜活动且深信不疑。

  后来,“听响卜”又演化成“镜听”:于除夕或岁首,怀镜胸前,出门听人言,以卜休咎。

  这种占卜法在妇女界特别流行,唐·王建《镜听词》有句曰:“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即为明证。元人伊世珍《嫏■记》卷上有较详细的描述:

  镜听咒曰:“并光类俪,终逢协吉。”先觅一古镜,锦囊盛之,独向灶神,勿令人见;双手捧镜,诵咒七遍出,听人言以定凶吉。又闭目信足走七步,开眼照镜,随其所照,以合人言,无不验也。昔有女子卜行人,闻人言曰:“树边两人。”照见簪珥,数之得五,因悟曰:“树边两人,非‘来’字乎?五数,五月五日必来也。”至期果至。此法惟宜于妇女。

  “听响卜”、“镜听”亦曾流行于闽南、粤东地区。明末潮州诗人陈衍虞《莲山诗集》卷一即有一首题为《镜听词》的古风:

  菱花镜彩如冰澈,

  原照合欢不照别。

  谁知一别隔年年,

  镜里容光渐消灭。

  几番问卜尽金钱,

  刀头消息竟茫然。

  人言镜神素灵异,

  裹镜拜稽祝灶王。

  出门愿听言语好,

  须是报郎还家早。

  莫教糊涂不分明,

  妾本愁人费幽讨。

  袅袅俜俜掩户行,

  风尖月黑寒螿鸣。

  小胆怯走深夜路,

  前衢后术无人声。

  步来药市言了了,

  远志剧多当归少。

  听罢胸怀顿作恶,

  掩袂吞声泪簌簌。

  夫婿原非薄幸人,

  岂真无情同草木?

  多因铜古镜不神,

  故将伤心语懊人。

  明宵新镜抱来听,

  料有好音随响应。

  若还好音报未晰,

  将镜碎作青铜屑!

  诗中的女主人公急切地盼望外出多年的郎君能早日归来。她多次花钱问卜,结果却是“刀头消息竟茫然”(刀头,“还”的隐语。古代刀头有环,环、还音同)。于是听人劝说,改作“镜听”。她恪遵习俗,拜祭灶王,怀镜胸前,壮着胆子,在风尖月黑的深夜来街头听人言,结果却听到药市中频频传来的报药名“远志”的声音,她伤心了,转而又怀疑镜子的铜太旧了不灵,准备明晚另换新镜来听像“当归”一类的好音,如果再不如愿,她会把铜镜砸成碎屑……诗中对少妇盼郎归心情的刻划十分生动传神,而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上诗难能可贵之处则是:为后人留下一段明清之际粤东地区仍有“听响卜”、“镜听”等民俗活动的珍贵记录。

  到了近代,“听响卜”的习俗已慢慢地从民众的生活中淡化,以致连“听响”是“听响卜”的省称这一概念亦已被人淡忘。更由于潮语中“香”有文读〈何央1〉和白读〈颇安1,即蜂〉二个读音,“听响〈讹转为‘香’〉”于是又讹读成“听蜂”,而且被配上一个对偶词“鼻〈作动词用〉臭”而成为一句谚语流传下来。其涵义则由原来的“听人言以卜休咎”变成了“热衷于打听、传播各种隐秘”的人和事。

你是本文的第652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10-08-25
作 者: 曾楚楠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