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戏曲剧种之一,自明代正式形成以来,历代纵横交流,剧目浩如烟海。潮剧剧目通过舞台演出,反复传播,普及于民间,家喻户晓,颇受人民群众欢迎。成为形象的历史教材,让人们在娱乐中认识历史;同时又是具体的道德教材,使各阶层获得社会准则的认同。潮剧剧目不断发展,其数目以万千计,是中华民族花繁似锦的文化财富的一部份。
    宏观潮剧剧目的全貌,令人美不胜收,这些剧目源远流长,而且多方面汇蓄,越来越臻于完美,这也是文化艺术发展中带规律性的法则。让我们从纵列与横陈两角度加以观探,可见其独特的脉络。
    从纵的序列观察,潮剧剧目发展的轨迹十分清晰,首先是承接古代的各种曲艺题材,有如敦煌的变文《目连救母》,宋元以至更早的《西厢》诸宫调,民间多用于佛事讲唱而后编成潮剧,这可说是最原始的剧目来源。其次是宋元明的南戏戏文的流传,如明代前期流传到潮州的《金钗记》、《蔡伯皆》,都是宋元南戏《刘文龙》及《赵贞女蔡二郎》的传本,后来在潮州落地生根,特别是《蔡伯皆》,在民间已很熟识,连儿歌都这么唱:“昨夜做戏做么个?作夜做戏做伯皆。”家喻户晓。三是潮调剧目,这是出现于明代潮调形成以后,不仅是如过去“以土音唱南北曲”,而且是以乡音唱本地故事传说,像明嘉靖流传于潮州以至泉州的《荔镜记》,万历至清初顺治年间的戏文《苏六娘》及《荔枝记》等,这些剧目的特色在于已经不是搬演盛行于各方的传统戏出,而是认真提炼本地发生的事件,自树主题,抨击社会上的恶势力,用本地独特的声腔,形成剧目上的“土特产”。这在群众中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如村姑家妇只要见到心恶行泼的妇女,就指责她“恶过金章婆”。(《金花牧羊》中金花的嫂嫂),典型塑造十分高妙。这是潮汕戏曲剧目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飞跃,是剧目上显眼的里程碑。四是到了清代中期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潮剧演出上商业性的加强因而与外地相应发展连台本戏。如《红鬃烈马》敷演王宝钏与薛仁贵的故事,一连就达九集,以争取招徕更多的观众,获取较大效益,这也是潮目随着时代变迁的必然反映,是不可避免的一段历程。五是清末至进入民国初年的文明戏,这类则目是适应社会生活变革的产物,其中的《林则徐戒烟》,写的就是林则徐禁鸦片的故事,也是勤戒也人防范烟毒的警钟,既具时代感,又富现实意义。又如《官硕案》,剖露潮汕华侨众多的客观存在,在华侨国内外关系及往还中,出现不少有意的侵夺和无意的纠葛,是进入提倡“文明”的年月中出现的新矛盾与新的解决办法,舞台艺术形式也出现切合生活的一沛新貌。六是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领导地的对戏曲进行改革而出现的新编历史,这一时期的潮剧剧目具有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去剖析历史、有意识展现一种指导思想。如《许亚海铁山起义》,那是从这一时期阶级斗争的需要,具有时尚的特色,而未免对于历史人物缺乏全面的评价。这一时期的时事剧如《洪厝埔血案》,更是让事实渲染斗争的激化,带着群众运动的色彩。至于实用的宣传剧,就更加是自造矛盾去进行生硬的说教。诸如70年代的《万里彩虹》,发动贫下中农斗争意图在农村办工厂的工人的“路线错误”,实际上是把错误路线强加于人,更是特定的时期的烙印。回眸观看潮剧剧目往昔的脚印,给我们留下一种不断丰富、不断创新的印象,而且存在与各个时代互为表里的印记。
    剧目主要的基础是剧本,正期谓一剧之本的意思。但是,剧目的完成是演出,演出团体就是剧目的载体,没有这个载体,实际也就没有剧目的存在。潮剧剧目的载体,也有其纵列的发展。这也是不可忽视的。就以明代潮剧形成的情况说起,明代前中期,就有属于神庙或带有经济活动性质的庙会的梨园组织,这从出土剧本《刘希必金钗记》中就可看到,这个本子末页写着“在胜寺梨园置立”的字样,可见这个剧目是属于一个寺庙的戏剧组织所有,可看到这是潮剧形成前后最有生命力的戏剧组织,只有它才给剧目最有效的支持,有着鱼水般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是第一种剧目的载体。第二种载体是以家庭为主体的流徙艺户,他们带着家人及其雇用的艺人到处奔波,明清时期,各地驻军的文化生活也依靠这种流动的家班为他们演出,陆丰碣石祖庙的碑记就记载到远地请戏班来为军士演戏的情况。而《金钗记》出土的所在墓葬的主人也是一对来自江西的夫妇,正是这种流徙艺户的一点信息。三是清代富豪蓄设的家班,这是富家所属的,有如《红楼梦》贾府那种戏班子似的,虽然这只是为贵族内部服务,有时也会为其亲友而过户演出。这种家班就最能演出那些典雅纯正的传统剧目了。四是清末民初官僚士绅经营的戏班,这既可为自己演出,但又可经营赚钱,一举两得,他们有钱有势,在社会演出也不受欺侮,连演几个通宵也没有危险,是适合于演连台本戏,清末潮州总兵方耀家族,经营这种戏班就达几十班,可见其规模之大,市场之广。五是近现代的商业性戏班,有的是帮主独资的,有的是合设办班的,经营比较广泛,不仅适应国内剧场(戏院)的营业需求,而且远涉重洋到东南亚各国作商业性演出,建国前潮州戏五大班就是其代表,这些戏班,戏路就更宽广,传统剧目,地方故事剧以至文明戏,无所不能,才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才能生存下去。六是建国以来的国营剧团,集体性质剧团,既讲普及又求提高,改革创新,演的剧目也是经过讲究思想性的改编本。至于文工团、宣传队、业余剧团,更是以宣传为基本任务,也正好是宣传剧的载体。由此可见,剧本与演出组织,是同步地在潮剧发展的历史上沿进。
    对于潮剧剧目,从横切面进行观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内涵。
    潮剧剧目的来源,是多渠道的汇集,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而且获得源流不竭的题材,包括几个重要方面。首先是传统故事的剧目,这些传统故事剧目主要是来自全国性的历史记载,古代的小说、戏文及曲艺节目,诸如《钱秀才错占风凰俦》是据小说《醒世恒言》编剧,《梅亭雪》从《玉堂春》中一折编剧,《秦香莲》则以鼓词编剧,《秋胡戏妻〉则来自元杂剧,《铁弓缘》则来自明代传奇等等,都属这方面,这占潮剧剧目的最主要部分。二是根据地方传说或人物故事进行编剧,这是很有地方个性的剧目,有如《陈三五娘》《剪月容》,就很有地方文化色彩,又如《翁万达斩十八翰林》,则有地方人士恩怨关系的痕迹。《萧端蒙一板打死江西王》,则是地方人伸张正义的寄意。这方面的则目最受地方人士所赞赏,三是从兄弟剧种移植的剧目,有如《洪湖赤卫队》,是以湖北的歌剧移植过来的,《梅英表花》是从秦腔《火焰驹》一折改编的,《香罗帕》则以同名川剧改编,全国兄弟剧种的剧目,佳作如林,潮剧也在交流移植中丰富了剧目宝库。四是以近现代重大事件进行创作,《林则徐禁烟》和《官硕案》都属这一范围。五是根据电影、歌剧、话剧改编,《南海长城》是由话剧改编过来的,《都会的早晨》、《迷途的羔羊》都据三十年代蔡楚生编导的同名电影改编的,潮州歌册又为剧目提供丰富的题材,《刘龙图骑竹马》、《吴忠恕》、《宋帝(日丙)》等都是以潮州歌册改编成潮剧,不仅为潮剧提供故事情节,还提供不少潮韵语言。七是吸收流传在海外的演出本,有的潮剧本在国内失传,而海外一些潮剧团体都认真保存,移植回来,重发新声。《秦原闯道》就是香港新天彩潮剧团演出本重新传回潮汕的。《探窑》则是新加坡余娱儒乐社的演出本。七方面的渠道汇集的营养,使潮剧剧目不断出新,永葆这一剧种的青春。
    潮剧剧目的丰富出新,离不开辛勤劳动的潮剧作家,这是一支集团军队伍,为数众多,各显其才,分布广阔,有各种不同的身份。一是民间艺人,像《程婴救孤》作者陈名振,是老源正兴班的乐手,拜潮剧编导林如烈为师,转为编剧的。《空谷兰》作者谢吟,则是原来潮剧戏班中有文化的职业编剧,这一类型的作者一向随团活动,剧作多产,演出效果较好。三是业余爱好者,这方面的作者为数众多,有教师、企业职员,像《苏六娘》的剧体整理人张华云,原是教育界人士,《张春郎削发》整理者李志浦,原是职工,业余从事剧目创作整理,做出成绩,才成为专业编剧。有的业余作者则一直坚持业余身作,写出不少佳作。四是经高等学校的词曲专家或学生,如已故中山大学教授王季思,对潮剧剧目多作指点,华师人毕业生陈英飞,佛山师专毕业生李英群,都是从文学专业进一步成为潮剧作家。此外,还有党政机关和文化单位干部参予编剧工作,省领导干部吴南生参加《荔镜记》(下集)的整理就是突出一例。
    观探潮剧剧目竖的传变和横切面的组合,理析出潮剧之璀灿多彩,在于继承与创新,在于与时代脉博共震,在于通过演出团体与人民大众的融合,在于各地各剧种的不断交流,源源相济,在于广大的文化人士热情投入,共构宏图。从而形成潮剧复盖海内外、根深叶茂的斑澜图景。

你是本文的第1381位读者
来 源: http://www.czpp.com
作 者: 陈历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