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年,根据全国统一布置,我市开展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谚语、故事、歌谣)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编印了三套集成的资料本,还出版《仙佛造桥》民间故事选。 民间文学主要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以谚语、故事、歌谣为三大类,此外,还有一些虽有文字纪录,但却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如歌册、谜语等,也都属于民间文学的门类。因此,除歌册是地方性的特有外,其他门类在全国、特别是汉族地区都是相同的,这不仅就其形式而言,有些内容也是相同或近似的,这就是其共性。 但潮州由于历史、地理以及语言、气候、习惯的不同,因此在民间文学上也形成其个性。这些民间文学随着潮人移居海外,也在东南亚一带传播。此类文学,常见于各地同乡会社编印的会刊上,作为家乡文化的代表(在一些地区还保存有本土已不见的“手布诗”,也是属于民间文学门类),最易于诱发海外赤子的乡思。 歌谣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一种口头文学和民间音乐,遍及全国各地,尤以民族山歌最具特色。潮州的歌谣主要是民谣和童谣。据专家考证,它是由本土先民的畲族、旦歌和外来的汉族民歌,经历长期的融合而形成的,故群众中有“斗畲歌”常用语和“畲歌畲嘻嘻,欲斗畲歌行磨边”的起句。 潮州歌谣可分为传统歌谣、革命歌谣和新时期歌谣三大类。传统歌谣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以反映旧时代的社会生活为主;革命歌谣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以揭露和鞭挞反动统治和剥削阶级为主要内容;新时期歌谣是在解放后形成的,以歌颂新社会的好人好事为主。 潮州歌谣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在手法上大量运用《诗经》的“赋、比、兴”,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在结构上形式多变,有的象南北朝民歌,有的近于绝句体,有的象长歌行;在语言用韵方面,多采用富于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口语,乡土气息浓厚,以潮音为韵,一般以偶句押韵。 从二十年代开始,我市著名民间文学家丘玉麟,就开始对潮州歌谣进行搜集、研究、并不断在《金中周刊》撰文评述。195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丘玉麟选编的《潮汕歌谣集》,共收入各种歌谣243首,并在序言中对歌谣的由来、特点、语言形式、思想内容作深入浅出的介绍。为一位研究者金天民,原籍浙江,童年随父母移居潮州。他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对潮州歌谣进行搜集、整理、研究。1929年编辑出版《潮歌》,内容分为谣谚(包括纪事、规讥、赞美、感慨、诙谐等)、讴歌(包括道情、比状、述心、趣言等)、畲歌(包括家庭之乐观、悲观、老幼、讥评与叹责、赠遗、离别、故事、即景论物等)、附录(包括谜语、俚歌、观神曲)等。 1984年由陈亿秀、陈放父子编辑的《潮州民歌新集》由香港南粤出版社出版,共收入324首;1988年三套集成的《潮州歌谣集》资料本,共收入692首,分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其他等类别。 关于谚语、民间故事、灯谜等,就其艺术形式而言,与全国同类民间文学并无很大的差别,但由于语言、地域的差异,因此在内容上仍有很大的不同,即具有其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谚语中的“三四东风旱,五六东风祸”,“未雨先响雷,纵落也是微”,“早田雨,晚田露”,“巡田打脚腿,割稻流月水”等,都是反映了地处南方气候和水稻地区的特点。 灯谜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潮州,最早见之于明代《荔镜记》戏文中的五娘元宵赏灯。但因以潮语土音,取谐声通意传神之法,谜面虽以七言诗四句主要形式,讲究平仄韵律,但谜底多粗俗,为外地人所难以理解接受,不利于对外交流。至光绪年间,由于外地官员的提倡和传播,以字义代切与字部拆合的官音为主的中原谜法,始逐步与外地相通,被称为“外江谜”或“正宗谜”。我市著名谜家谢会心曾著有《辍耕谈虎录》、《评注灯虎辨类》等书,在全国谜界有很大影响。 民间故事同样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其内容有的取材于山水胜迹的神奇传说;有的描述潮州先贤的轶闻趣事;有的表现劳动人民沌洁的爱情和聪明才智。由于具有情节生动、想象奇特、语言朴实的特点,因此千百年来不断在民间传播、创造。解放前,就曾有人搜集和出版潮州前、后七贤的故事集;解放后,在各种刊物上也常有搜集刊登。1984年陈亿秀、陈放编辑的《韩江故事林》在香港出版,该集子分山水美谈、潮州古迹、粤东正气、风物传说、先贤轶闻等五部分共50篇。1988年的三套集成资料本共搜集民间故事412篇,并选出128篇编成《仙佛造桥》一书出版发行。 以口头文学为主的民间文学,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文学艺术的创造者,并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但就其渊源而言,则多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潮州文化的特点。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