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烧,二毫免票”

   这句熟语,笔者问了好几个现在的孩子,都直摇头,不晓得是啥意思。对于选精择肥、不知稼穑艰难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怎知道,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特殊时期、特定环境下的一句“名言”呢?
   50年代后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下的统购统销政策,人们都要“按计划吃饱饱”,勒紧腰带过日子。街上的胖子少,“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病人极少。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城镇居民的粮食供应定量更少了,能填饱肚子是人的最高期望。可是,吃一碗果条汤,买一个包子,都得搭上粮票。走亲串户也得自带口粮,用手帕包上二两米作客那边是常事。可是,到了年底,县镇总得开个十天八日的物资交流会,运气好的市民,可以在交流会期间捞得一点意外收获,如吃上一碗5分钱、不收粮票的没飘上肉的果条汤,一小盘蚝煎,几个无米果。物资交流会大多安排在秋收完毕、“十月冬”后的农闲时候举办,当其时,农民得闲,有点钱,市民也开始张罗备办年货。交流会的摊档,从太平路“百花台”一直摆到南门古,旁展到昌黎路、卫星路、竹木门街、汤厝巷、西马路,而免票供应的主食,是逛交流会人们最“看想”的对象。“林权记”大包,个头特别大,是现有大包的近二倍,清一色的肉馅,腿心肉,加上腐乳汁,葱白,白糖,传统制法,香喷喷的口味,引人垂涎。平时,能弄到“一两”面额的流动粮票,积攒上二毫钱(潮人称角为“毫只”),首选项是直奔“林权记”铺前买一个大包慢慢品尝;有的人还要反个胃再啖上一口水再打个呃,重尝一味。如今逢交流会,天门开了一大畔,免收粮票只收二毫钱,不吃白不吃,顿时,百货大楼对面的“林权记”排上了长龙,大街挤了个肠梗阻,“喂,烧烧,二毫免票”,叫卖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
   这“烧烧,二毫免票”,后来也渐渐地成了潮州人的一句熟语,意谓“碰上了便宜事”。
  
                     “丰衣丈三六,足食十八五”

   计划经济时期,一应物资都在限制供应的范围内,于是,每个家庭拥有多种票证,如每人每月煤油一两,红白糖各一两,煤炭25斤,猪肉二角(钱)……当时的成年人,每人每年分得布证一丈三尺六寸,粮食为每人每月18斤5两的定额。
   18斤5两,对现在的人来说,是足够吃饱的。但是,在缺油少脂肪的年代,能填进肚子的,并无其它副食品,每月仅靠这点儿粮食实在是紧巴巴的;而一丈三尺六寸布,只够每年置一套。为了省吃俭穿,大家也养成了特别朴素的作风。如衣服是大人穿了孩子用,大姐穿了小弟用。那时的衣服颜色,不是蓝就是灰,根本没有男女老少之分。为了“鹭腿削肉”、占一点小便宜,到布铺找熟人剪块“布尾”便成了精明之举——这无非是为了能够买到一尺几寸不计布证的布!
   明了以前困难时期人们过日子的难处,我们更应珍惜今天丰衣足食的好时光,建设幸福的和谐社会。

你是本文的第1098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7-09-19
作 者: 杏夫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