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寅格先生以诗证史的方法,虽有人未能赞同,然为历史研究开一道门径,用诗以诠释历史,可使史书上一些疑难问题获得解决,或修正补充过去认识的偏颇或错误。运用这一方法以研究地方志上存在的一些不实记载,也大有用处。有如: 明隆庆元年(1567),潮州海寇曾一本据南澳,聚众数万,出入闽广,到处大肆劫掠。其引倭寇为患,范围及于琼崖,高雷、碣石、大埕等地,官兵腐败,御之无功。此一变乱,影响颇大,除省及地方志书记载这一事变外,《明史、穆宗纪》和《明实录》均有记载。曾一本为海阳(今潮安县)龙溪都(今庵埠镇)薛陇乡人。薛陇与现在彩塘镇的金砂乡比邻。曾一本的居住村落,现为莫姓人家聚族而居的村庄。村中原有围仔蔡,围仔曾的人家与莫姓同住一起。后来围仔蔡、围仔曾散了乡,分别到金砂蔡、金砂曾插居。吴颖《潮州府志》说曾一本为诏安人,误。曾一本原为海寇吴平余党。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俞大猷等于南澳会剿吴平,吴平兵败逃亡,一本遂收集吴平余众,再据南澳,四出劫掠,官军莫奈他何。 到了隆庆三年(1567)十一月,对曾一本之乱,朝廷下令,来一次规模颇大的围剿,命广东、福建督抚将领会剿曾一本(见《明史、穆宗纪》),当时的建议,还推出侍郎刘焘总督闽广军务。隆庆三年四月入境,督广抚熊桴,闽抚涂泽民,总兵俞大猷,郭成、李锡、参将王诏等进战;并行令诸将:量地里以定先后;审风潮以分奇正;禁接济以杀贼势;严哨捕以防冲突;据要害以防逃遁;戒妄杀以全胁从;申军令以明节制。(见吴颖《潮州府志》)制定作战方略之后,五月十二日战于铜山洋,六月十二日战于鸡母澳(即玄钟澳与铜山皆原属福建诏安县),二十六日战于广洋澳(即莲澳),又胜之(见阮元《广东通志》,吴颖《潮州府志》)。民国修《潮州志》又据《明史、李锡传》:“时官兵三战皆捷,总兵官郭成率参将王诏等,以师会于莱芜澳,分三哨进。一本驾大舟力战,诸将连破之,毁其舟,生擒曾一本及其妻,斩首七百余,死水火者万计。”吴府志则说:“郭成以大炮破其舟,一本赴水死。许瑞收其余党而去。”(瑞一本舅) 从以上史志的记载,有三处使人疑惑。一、所谓三战的地方,以最后一战广洋澳,列为三战之一,实误。此一战曾一本已彻底败亡。又何来有《李锡传》这样的记载:“时官兵三战皆捷。总兵官郭成率参将王诏等,以师会次莱芜澳,分三哨进。一本驾大舟力战。”按《李锡传》也载:“李锡会闽师与俞大猷遇贼于拓林澳,三战皆捷,贼遁马耳澳。《明实录·隆庆三年八月癸丑十二日》条也有同样记载。可知三战者为铜山洋、鸡母澳(即玄钟澳)及拓林澳。经过这三个战役之后,曾一本的军队移扎牛田洋,出马耳澳(现在广澳的马耳角陈厝坑一带)作最后一战。二、《阮通志》、《吴府志》:“(六月)二十六日战于莲港又胜之。(郭)成以大炮破其舟,一本赴水死。许瑞收其余党而去。”民国《潮州志·大事记》则记:“隆庆三年(1659)夏六月,官兵合剿澳寇,禽曾一本于莱芜”。一说这一战役在莲澳(即广洋澳),一说在莱芜,究竟何处为是?三、《吴府志》说:“一本赴水死。”《李锡传》则谓“生擒一本及其妻。”《明实录》说得更详细:“诏生擒一本及其妻郑氏并族党尾叔,斩首五百余级”。 地方志记地方事,说一本赴水死;官书又说是生擒,是死是擒也留下一个谜。近得南澳欧瑞木同志,转来江西丰城市史志办金达迈同志抄录邓子龙写的《东海血战》一诗,此诗正是写会剿曾一本的事。诗云: 捷阳巨寇曾三老,剽掠称雄居海岛。 水兵数万莫樱锋,两省英雄皆草草。 电白直入佛堂门,扎住珠海二十日。 三司百姓夜上城,束手元戎我(?)计出。 二省会师约南澳,东西顺逆风不到。 五月十二排战船,猾寇乘风先有报。 闽师十万败如洗,将官沉水金门里。 蔽海艨艟悉卷空,军装火器尽为取。 鸟艚碣石凭风起,白沙一日长洲尾。 贼船夜扎牛田洋,轻视广兵容易喜。 胜负末分莲澳战,一声霹雳船不见。 风消烟散浮似蚁,曾贼夭亡莲澳底。 猿臂擒来尚未死,主将冒官传其子。 邓子龙江西丰城人,武举出身,从军广东,参加进剿吴平、曾一本、薛希贤(地方志失载)诸海寇。万历二十五年为副将,随陈(王粼)到朝鲜抗倭,万历二十六年在朝鲜牺牲。有诗集名《横戈集》。《东海血战》见于《横戈集》中。其手稿今存北京博物馆。邓子龙亲身参加会剿曾一本,此纪事诗所说事实当可相信。从诗中所言,前史志使人存疑的地方,便可得到解决。海战地点为莲澳无疑,莲澳当在潮阳海门附近,隆庆三年平曾一本纪功碑,树于海门,可证此一战场,在广澳与海门之间。诗云:“曾贼夭亡莲澳底,猿臂擒来尚未死。”是曾一本先赴海而后被擒。诗中同时揭发王诏冒军功事,《明实录·隆庆三年十月甲子二十四日》条:“参将王诏子之野,以生擒贼首曾一本,升授指挥佥事、世袭。”即指朝廷被骗而授官。又记述闽师的失败惨状,皆州志所无。 潮州过去不少诗人的集子里,有不少抒写纪录潮汕史事的诗篇,若能充分加以利用,不但可补充地志记事的缺略,还可纠正一些纪事的错误。更可为从事修志工作者的勾深索隐,且有利于读地方志者,通晓记事的内容。以诗证志的方法,实有其作用和意义。
|
你是本文的第1688位读者 来 源: http://www.czpp.com 作 者: 蔡起贤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