胪溪壁画第四代传承人吴义廷:“壁画世家”绘就墙上五彩艺术 文化习俗 图1张

  胪溪壁画是潮汕壁画的重要分支,其工艺技法繁杂,绘画题材广泛,画工精细,色彩绚丽,具有潮汕独特的乡土文化气息,被广泛应用于潮汕传统建筑装饰。
  如今,在潮南区胪岗镇胪溪社区从事壁画艺术的手工艺人很多,但最有代表性的还数吴义廷家族。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胪溪壁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今年49岁的吴义廷(笔名吴烈波)深耕壁画领域已有30多年,是胪溪壁画的第四代传承人。
  近日,记者来到坐落于胪溪小学内的吴义廷工作室,探访吴义廷和他的墙上五彩世界。承袭家族的精湛技艺,汲取外界的艺术养分,既坚守传统又敢于求变,他以一种民间画匠的笃敬踏实,为潮汕传统美术工艺更添一抹绚丽色彩。
  红砖代纸 条件艰苦自小习画
  “我们这辈人学画画条件是很艰苦的,连画纸都不容易得到。”吴义廷回忆道,小时候学画画要煞费苦心地寻找代替画纸的用品。那时的铝箔纸钱里往往夹有一小张白纸,他们就反复去找制作纸钱的人家,请他们不要扔掉这些白纸,把一点点的白纸收集起来用于作画。一纸难求的岁月里,从地砖到土墙都能成为小孩子的绘画载体。潮汕老厝多铺红砖,一支毛笔,一碗水,水迹落在红砖上如同墨迹一般明显,5岁的吴义廷就是这样伏在红地砖上开启了自己的学画之路。再长大一点,老厝的墙也成了他的作画地点,家族中挥毫泼墨于墙壁之上的传统,就在天真浪漫的童稚学画经历中延续了下来。
  吴义廷出生于壁画世家,从太爷爷吴海清到爷爷吴木坑,再到父亲吴文雄,其家族从事壁画已有100多年历史。在祖辈父辈的言传身教之下,吴义廷从小习画,到10岁左右已经开始跟着长辈到处体验壁画工程,接触壁画材料。“以前爷爷和父亲既当画师,又当灰工和水泥匠,我也跟着他们学。”在当时,壁画所需的材料较紧缺,人手不足,往往一项工程就要耗费一年半载,年少的吴义廷就跟随父辈在工地中扎实学习壁画技艺基础,给他们当助手。到19岁左右,他已经能够独立在外承包壁画工程。
  谈及儿时经历,吴义廷还对一位启蒙老师念念不忘。9岁读书,学校里的图画老师开始教授绘画的理论知识,这对从小接触民间艺术却较少学习理论的吴义廷来说十分新鲜。“爷爷和父亲教的东西强调民间传统的艺术性,老师教的东西强调学术和理论,实际上是各有千秋。”习惯了民间直奔主题的泼墨创作,学校里规范的理论学习无形中给了吴义廷很大的启发,两种不同方式的教学也让儿时的他对绘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壁画十分讲究传统,传统比书本上的理论内容更充实,毕竟我们一直在实践。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否则即使理论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
  钟馗情结 胸怀气度自在笔下
  《钟馗得桃图》、《钟馗清趣图》、《驱邪降魔弘扬正气》……在吴义廷工作室里,一幅幅钟馗画作令人眼花缭乱,其人物动作神态各异,每一幅画都极具张力,以灵动恣肆的笔墨展现出钟馗那豹头环眼、铁面虬髯、正气浩然的形象。
  “钟馗这个形象是我从小时候一直喜欢并且画到现在的。”谈及钟馗,吴老师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展示了他各个时期的钟馗画作,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自己与钟馗“结缘”的故事。小学一年级时,他无意间在连环画中看到了这个人物,当时年纪小,不知道这是一位中华民间传说中的神祇,只觉得其形象气势磅礴,威严肃穆,就开始模仿作画。有一回父亲的朋友见到了,笑道“原来你儿子喜欢画钟馗”,那时他才恍然大悟,得知了“钟馗”这一形象的典故。在翻阅了相关神话书籍后,对这个形象有了深入认识,从此更加笔下不离。“我们上一辈人都是画比较传统的题材,很少画钟馗,但我自小就喜欢,越画越有兴趣,相信再画个50年,钟馗还是我笔下不离的形象。”
  “这既是一种技术型层面的长期锤炼,也是一种对人生心路历程的认识。”吴老师告诉记者,画家的内心与作画的技艺是相互映照的。自己以前喜欢柔绵秀气的线条,但如今随着艺术创作和人生心路踏入新的境界,他更加喜欢放纵奔放的线条和随心所欲的手法。他认为,潜心画一个形象,必须有这个形象的胸怀和气度修养,如果一个人性格小肚鸡肠,行为鬼鬼祟祟,那他绝对不可能画好钟馗。从吴老师的画作中可以看出,他笔下的钟馗笔墨恣肆,势头奔放,画面精简,“既乱不乱”,这既是长期锤炼出来的绘画技艺,也是他内心胸怀气度的呈现。
  画钟馗,既是内心世界的展示,也是拓宽创作题材的大胆尝试。在以前,壁画创作常见的是郭子仪拜寿、五子登科、八仙过海一类传统题材,表现手法也都是同一套风格。而吴义廷开始以新的创作手法来重新演绎,一方面对作品的人物神情姿态加以变换,另一方面大胆尝试新题材,力求呈现时代特色。今年年初,吴义廷就应邀在潮南区政府周边的墙壁上创作壁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壁画的形式呈现在墙上,以传统技艺展现时代风貌。
  行万里路 交流推广胪溪壁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9岁时,吴义廷独自前往北京、天津、吉林、上海等地,专门观察、临摹、研究各地的庙宇、宗祠、亭台楼阁等古建筑的装饰壁画、彩画艺术,增加阅历,学习北派彩画的长处。有一次,在北京一个城楼附近看到一些工匠在装饰彩画,吴义廷发现那种装饰手法有潮汕壁画创作的路脉,但两者又有区别,便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
  两年的游学经历令吴义廷大有收获。这名从岭南一隅走出来的少年逐渐打开了自己的视野,汲取各地彩绘和壁画艺术的精华,与各地民间艺人深入交流,这些都对他后来的独立创作大有裨益。“家传的东西是外面学不来的,但除了一代代传承,还需要在风格上进行变化,需要多到外面学习。”
  在他看来,艺术不能固步自封,囿于一角。如今,吴义廷依旧对各地民间艺术的学习交流抱有豁达的态度,他的工作室经常迎来各地专程来取经的艺人。“在全省范围内,我们的壁画也算最突出的代表之一。”吴义廷骄傲地介绍道,2015年,胪溪壁画被列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精湛的艺术特色和明显的潮汕乡土文化特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工艺美术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为了加强胪溪壁画与其他地区艺术的交流,吴义廷还需要经常“走出去”到各地作画和参加活动。除了潮汕地区,他的作品还在梅州、河源、惠州等城市的祠堂、庙宇壁画工程中留下身影,还曾参加全国工艺展、省工艺博览展、粤东四市精品展等各种展览。作为首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近日他还应邀担任2018年广东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裁判,与广东各地的建筑工匠进行交流,在交流活动中大力弘扬岭南传统建筑文化。
  面临困境 坚守创作寻求创新
  “从事壁画行业最辛苦的环节是什么?”被问及这个问题,吴义廷不假思索地答道:“风吹日晒和高空作业。”
  采访中,吴老师向记者展示了惠州四合院壁画工程的工作照片。“这是在十几米的高空作业,我和工人都要爬到竹架上去,站在屋顶的琉璃瓦上,瓦片特别滑,很危险。”吴老师语气平淡,但寥寥数语却描绘出一幅惊心动魄的高空作业场面:在该工程接近完工的时候,有一天突降暴雨,无法继续工作,人刚刚从摇摇晃晃的竹架上爬下来,一阵大风就将竹架吹倒,惊险的几秒之差,险些酿成大祸。“以生命在创作”,听来毫不夸张。
  户外画壁画,还需要经受风吹日晒,尤其在赶工期的时候,哪怕在炎炎烈日下晒到脚底发烫,也需坚持工作。近期天气酷热,已经有不少工人在赶工时晒到中暑,对此吴老师感叹道:“这门工作真的很辛苦,很多年轻人不能吃苦,所以没办法做这个。”随着老艺人陆续离开,胪溪壁画正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如何培养壁画人才成了吴义廷思考的问题。
  除了人才问题,吴老师还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当前烧制贝壳灰的灰窑正在慢慢消失,这会导致壁画艺术面临失去必备材料的风险。据介绍,贝壳灰是壁画创作的重要材料,由于贝壳灰窑采用煤烧制,熏起来既会产生贝类的腥臭味,也会产生大量废气,影响环境,导致周边居民投诉,因此现在灰窑已经关停了不少。“我一直在思考要如何变更才能既不影响环境,又能够将这些东西保留下来。如果这些灰窑都倒了,没有人烧灰,那么我们画壁画会大受影响,失去这些传统材料将无法继续创作。”吴义廷表示,希望能够找到方法保留壁画创作所需要的材料,在保护环境和保护传统技艺之间寻找到一个契合点,令这门手艺得以传承下来。
  在以前,胪溪壁画多应用于潮汕传统民居、寺庙、祠堂建筑的照壁、檐下、墙壁、梁上、屋角等处。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胪溪壁画,吴义廷还拓宽创作载体,将壁画绘制在木板、合板、瓷盘上,制作各种便于携带的室内装饰壁画产品,为传统壁画赋予新的生机。
  项目传承 倾心授艺传承壁画
  据介绍,当前家族中除了吴义廷以外,他的叔叔、弟弟和儿子也从事壁画这一行业。为了传播推广胪溪壁画,吴义廷倾心传授技艺,先后带出20多名徒弟,如今也有不少学生跟着他学画,手下几名助手既是徒弟又是工人,都已跟着他学习了一段时间,时间短的两三年,长的也有六七年了。吴义廷教学时较为严肃,他认为学习壁画要真正学有所成需要长期的耐心和坚持,严肃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这门手艺具备更深的理解和更认真的态度。“真正从艺的人无需天分多好,最重要还是要有耐性和恒心,要有兴趣爱好。”他认为,从事壁画这一行业,最重要还是要发自内心热爱这门艺术,并持之以恒地学习锤炼,才终能学有所成。
  “目前门下还没有真正有成就的徒弟。”吴义廷感叹道,由于壁画学习花费时间长,工作条件辛苦,如今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也有不少人学习了一段时间就改行了,不愿意再继续做下去。“现在生活好了,太苦太累的行业,人们都不愿意学。”学习壁画,3到5年只能入门,等到作品能登大雅之堂则需要十年八载,这对学习者来说是漫长的时间投入,令不少爱好者望而却步。
  尽管如此,吴义廷还是尽心尽力推广胪溪壁画。他时常到学校、小区里进行现场创作,采用木板画的形式推广胪溪壁画。其工作室设立在胪溪小学内,每当有学生进来请教,他都热心辅导,希望能够培养孩子们对壁画的爱好和认识,也希望这些绘画教学能够给孩子们未来的人生增加一种选择。“我无法预计这些孩子们以后要从事什么工作,但希望教给他们的东西能够对他们有所帮助。”
  在外大力推广胪溪壁画,在家中,吴义廷也悉心培育自己的后代,希望他们能够将这一家族技艺绵延下去。他的一儿两女从小在耳濡目染下学画,儿子还在大学时选择了美术装饰专业,如今毕业在广州从事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准备将来继承衣钵,成为名副其实的胪溪壁画第五代传承人。“以前儿子读书时,每到寒暑假回家就会跟着我到工地上,爬高爬低,接触各种材料。”谈及儿子,吴老师脸上满是欣慰。跟随父辈到工地学习壁画,这既是他自己的儿时经历,也是儿子如今的经历。漫漫岁月,这门民间传统手工艺就这样从上一代人的手掌传到下一代人的肩膀,让精美的壁画彩绘为不同年代、不同区域的壁檐增色。
  记者手记 执着坚守 踏实求进
  自5岁那年拿起画笔后就再也不曾放下,与批灰刀、灰刷和灰泥等工具打交道半世,吴义廷始终将壁画作为自己为之坚持一生的本行。今年49岁的吴义廷,在采访中对寒冬酷暑、风吹日晒的艰苦工作环境都没有过多提及,反倒是在为记者解读壁画工艺流程时娓娓道来,言谈间尽是对这门工艺的熟稔和热爱。
  壁画,绝不仅仅是直接在墙壁上作画这么简单。从纸泥灰的调制、灰膏水的涂抹、木炭条的构图、颜料上色到清漆罩光,每一道工序都能展开一篇大文章。墙面干湿时间能否把握好、纸灰批刮是否均匀、上色顺序是否遵循深浅……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小心翼翼地把握,最终才能绘制出色彩绚丽、画工精细的壁画。
  一名优秀的壁画师,除了掌握绘画材料和工艺程序,个人的艺术修养同样重要。“壁画两大要点,一是对材料的认识和掌握,二是绘画技术的高低。”吴老师告诉记者,平时在户外画壁画虽然十分辛苦,但他每日回到家依旧会画国画,这已经成了他多年养成的习惯。有时候灵感闪现,兴致勃发,这边一笔那边一划,画上整夜都舍不得停笔。
  在吴义廷工作室中,各种荣誉证书、绶带、奖杯都展示着他在潮汕传统美术工艺领域的成就和地位。但言谈之间可以感受到,他依旧怀揣着一颗谦逊低调、踏实进取的心,手握画笔劳动在辛苦的基层,让壁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为城市增色添彩。

你是本文的第41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8、20
作 者: 撰文 陈欣琪 摄影 袁笙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