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汕头人文历史更丰富些 最新 图1张

    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传统艺术或地方特产美食,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时代的文化符号。每一处或每一种都记录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象征和代表着一种意义和价值
    编前语:本月20日,本报以两个连版的形式推出《汕头人文历史宝典》,旨在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广大市民及海内外乡亲热爱家乡、共同建设美丽幸福汕头的热情,也为“汕头文化符号”推荐评选活动提供资料参考。“宝典”推出后,在市民中引起热烈反响,纷纷表示肯定支持。但挂一漏万,难免有遗珠之憾,幸近日有不少热心读者来电来信,说看法,提建议,作补充。今特刊发热心读者陈楚金先生的文章,他对汕头的历史人文资源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期盼有关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提出自己的看法,让“汕头人文历史宝典”更丰富、更充实。
    在汕头经济特区报社第16届读者活动日,《汕头特区晚报》与市文广新局等单位联合举行“汕头文化符号”推荐评选活动启动仪式。在此之前,《汕头特区晚报》特推出《汕头历史人文宝典》,为评选活动提供参考资料。此举的目的有助于提升汕头的软实力,突出汕头的个性魅力,树立美好的城市形象,因此在市民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应。
    什么是“文化符号”?通过百度搜索,解释是:文化符号,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文化符号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内涵丰富。文化符号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汕头文化符号”也即是以汕头为主体的文化符号。众所周知,汕头是中国唯一市区有内海的城市,由于被江海分割成岛,又地处北回归线上,形成一座标准的亚热带滨海城市。独具特色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和浓郁的地方文化,使汕头成为中国最适宜人类居住、旅游、度假的城市之一。于是在珍藏版上,“汕头文化符号”被分为景观、人文、人物、美食、特产、工艺六个版块,基本上反映出汕头“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开埠历史、潮味浓郁的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的风物美食、神奇旖旎的自然景观”。但依笔者的看法,珍藏版上所涉及的范围、事物还可更广泛、丰富些。既然是探寻“汕头文化符号”,就应该涵盖金平区、龙湖区、濠江区、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以及南澳县,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城市多元化的魅力。
    人文景观叠加了本土文化特质
    珍藏版上,推介汕头的人文景观有石风景区、南澳岛、达濠古城、樟林古港、小公园历史街区等几处。笔者认为,这还不够完整,潮阳莲花峰、潮阳大峰风景区、棉城文光塔等处也不应被遗忘,它们都具有典型的本土文化特质。
    莲花峰风景区位于潮阳区海门镇。区内有花岗岩山石开裂如莲花,巍然挺秀,是具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旅游胜地,也是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相传南宋景炎三年(1278),文天祥抗元兵抵潮阳,此时,宋帝昺乘船奔新会崖门。文天祥登上莲花峰,寻望不见帝舟,悲痛顿足,石碎成莲花状,文天祥又用剑在石峰上刻下“终南”二字,表示南退到此为止。自宋代起,莲花峰便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凭吊前贤的地方。
    潮阳大峰风景区是海内外乡亲慕名瞻仰寻根谒祖之处。景区以大峰祖师亭为主轴线,建成了一系列人文景观:主轴大门有气势非凡的“南疆一峰”牌坊,由168块大花岗岩石组成,为粤东最大的石结构牌坊。拾级而上,两侧有玉叶、丹桂、迎日、邀月、雨伞、古碑诸亭;外围有报德、腾云、凌志、仰师、培英、诚德、思德、吉祥等亭,亭式多姿,亭亭玉立,游客至此莫不登亭观赏。大峰祖师墓、大峰石、大峰祖师纪念馆等都表明是为纪念大峰祖师而建的。
    棉城文光塔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后崩塌;宋咸淳二年(1266)道人赵汝篪主持重建时,置千佛于塔内,称千佛塔,后废。明崇帧八年(1635),知县漆嘉祉主持复建,邑人吴仕训将塔更名为文光塔,潮阳知县唐文藻全面修缮。解放后曾数次进行维修,保持原来的结构和状貌,塔为楼阁式七层石塔,塔平面八角,塔高42.3米,塔腔为壁内折上式,登级可至塔厅,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才辈出的潮汕籍名人
    汕头地灵人杰,先后从这片热土走出去,为国家为家乡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数不胜数,正如珍藏版所列举的,有郑信、高绳芝、陈慈黉家族、杜国庠、蔡楚生等。其实可以加入候选榜的名人,远远不止这些,笔者仅从三个不同时期列举三位,便足以说明。
    古代有被誉为“岭南第一名臣”的翁万达。翁万达(1498-1552),字仁夫,号东涯,生于今金平区鱼它浦镇举登村,后迁居蓬州。自28岁金榜题名开始,从政、从军长达26个春秋,其中戎马生涯就有16年之久。他“南平登庸,北惩俺答,筑边墙八百里,赈饥民三十万”,是明代屈指可数的一位重要军事家。万历朝首辅,大改革家张居正就曾对其作出了世宗朝边臣“仅仅推公屈一指焉”的评价,的确不失为潮汕,乃至岭南先贤中事功最为卓著者。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海外潮人的足迹,其威望还远播异邦。如在泰国,他被誉为“英勇大帝”,立庙祭祀竟多达百余处。
    近代有郑正秋。曾作为蔡楚生入行指路人的郑正秋(1889-1935),潮南区成田镇人,中国电影事业奠基人之一。1913年编导中国电影史上首部故事片《难夫难妻》,上世纪20年代创办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和明星新戏学校,培养出胡蝶等一大批电影艺术家。代表作有《自由之花》、《姐妹花》等,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
    现代有林希之。林希之(1921-1969),原名林应熙,汕头市人。1948年,林希之从香港回到汕头。在国内感光材料研究尚为一片空白,在完全没有资料文献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建立了“公元实验室”,专心致志地从事感光材料的研制。经过了长达两年的探索,积累了成百上千数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在1950年6月2日,新中国第一张原始性氯素照相纸在“公元实验室”里诞生。随后,又先后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张黑白照相纸,中国第一张人像胶片以及黑白胶卷、黑白电影正(负)片、黑白高速照相胶片、X光胶片、印刷制版系列胶片和水溶性正型彩色电影正片,是公认的“中国感光工业之父”。
    传统艺术享誉海内外
    潮汕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等传统文化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享誉海内外。汕头民间习俗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遗植,是汉文化与百越民俗文化及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晶。从珍藏版上,我们看到了潮剧、灯谜、潮州音乐、英歌舞、瓶内画、潮阳剪纸、潮汕木雕、嵌瓷等传统艺术,但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澄海蜈蚣舞却被遗落了。
    澄海蜈蚣舞,也称西门蜈蚣舞,起源于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由澄海西门乡陈成锦、石文勇等人创作而成。他们参照蜈蚣爬行动作,设计制作出可供舞蹈的蜈蚣躯壳及酷似蜈蚣爬行的舞蹈动作,演出后果然备受欢迎。一百多年来,历经几代人的不断演化完善,融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观赏性强,场面十分壮观。
    舌尖上的汕头美食
    美食,顾名思义就是美味的食物,贵的有山珍海味,便宜的有街边小吃。但是不是所有人对美食的标准都是一样的,其实美食是不分贵贱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可以称之为美食。汕头美食包含潮菜以及诸多地方特色的粿品、小吃等。固然汕头牛肉丸、蚝烙、红桃粿、鼠壳粿、朴枳粿等榜上有名,但还不够全面,许多有特色的地方名小吃也应给一席之地。例如汕头人钟爱的春卷,用面料制成的薄饼皮,放入用鱼露、味精、胡椒粉、麻油、猪油搅拌均匀的绿豆瓣,猪肉,鲜虾肉,香茹,虾米和蒜茸,包成卷状,后用油炸。外皮酥脆,馅料浓香。据考春卷的形成在潮汕历史悠久,它原是立春日的食品,唐宋时称为春盘。清代以后制作上有了改进,其馅料由芹、韭、笋组成,表示勤劳、长久、蓬勃之意。以后成为四时皆备的小食,称为春卷。
    韭菜粿,也称无米粿,用番薯粉作粿皮,蔬菜作馅,味道香浓,外白内翠,蘸上汕头特制的辣椒酱,酥脆爽口,以独具一格的风味赢得人们的青睐。还有糕粿、水粿、落汤钱、干面、豆花、草粿、糖葱薄饼等,无不是汕头人舌尖上的美食。
    总之言之,评选“汕头文化符号”,希望能更加广泛、全面一些。其实,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传统艺术或地方特产美食,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时代的文化符号。每一处或每一种都记录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象征和代表着一种意义和价值。我们去挖掘、去评选,正是为了达到激发广大市民及海内外乡亲热爱家乡、共同建设美丽幸福家园的目的,市民非常支持。

你是本文的第75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12、29
作 者: 陈楚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