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东埔村,是潮州枫溪区属下的一个乡村,东靠韩江,水运便利,成了韩江上游水运而来的杉木竹材的销售点。因而,从创乡祖开始就学会了箍木桶,并世代相沿,造就了外人难以逾越民间手艺——箍桶。 上东埔村的木桶制作技术从创乡之时起至今已有500年历史了。日寇侵占潮汕时,交通几乎瘫痪。上东埔村受到日寇据点的控制,惨遭蹂躏,木桶制作几近荒废。抗战胜利后,上东埔人才重操故业。新中国成立后,上东埔的制桶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成立了木器社,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至全村家家户户以制桶为生。1957年,上东埔木器社迁往离韩江更近的云步村;1958年,上东埔木器社逐步并入枫溪人民公社木器社,其规模之庞大可想而知。上东埔村所制的木质桶类,一概俱全,应有尽有。一般选用杉木为材料,制成的木桶既轻便又耐用,大大满足了旧时闽粤大多城乡的需要。当其时,村里能工巧匠比比皆是,专售桶类的行铺遍地开花。 上东埔村的制桶种类既全面又精细,大至菜桶、蒸桶、摔斗、囤谷桶、大酒桶、脚桶、水桶、粪桶、腰桶,小至米斗、米斛、水筒、酱油酒醋之量器具等等。这些都可列为艺术精品。就供腌制厂使用的“大菜桶”来说,其高有2米多,直径可达2米,俨然像一间神话故事中的小木房;还有难度最大的“薄板尿桶”,由52块极薄的木板拼接而成,其难度在于使用篾圈或铁圈将薄板箍起,使其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圆鼓的形状,要是木板太厚,不能成形,木板太薄又易破碎,厚薄程度必须控制得恰到好处才能成为一件形、质双优的产品;制作难度较高的还有“斗”,这是一种粮食称量器具(一斗米为20斤)。其制作难度在于如何控制此类精细的容积,而且形状为“漏斗”形,两头弯曲,中间鼓起,属于木桶制作中一项难度较高的技术活。这些都必须拥有丰富的制桶经验者才能胜任。 如今,塑料、金属制品几乎代替了木质制品。上东埔人的精湛手艺被逼得几乎停了,仅剩下几位村民在坚持着,坚守着对箍桶技艺的追求、景仰。直到现在,上东埔村还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七的鲁班节,进行全村性的大型祭祀活动,以三牲、发粿、时果为供品,以表对木工始祖及创乡始祖的缅怀、崇敬与感激之情。
|
你是本文的第73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7、5、27 作 者: 蔡纪昭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