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逸秀雅 玲珑剔透——潮州通锦绣作品欣赏 文化习俗 图1张
    通锦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潮州市刺绣研究所在继承潮绣和抽纱传统针法基础上创制的,成为潮汕抽纱刺绣工艺一个新的品种。前些日子闻悉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收藏着该年代创制的一些通锦绣精品,近赴穗出席博物馆举办的“万紫千红——潮汕平原孕育的民间工艺大观”展览的有关活动,我分别在抽纱刺绣展橱及保管部门里,饶然兴致地欣赏着《天鹅》、《春满南国》、《献寿》、《东方女神》、《傣族姑娘》等一些花鸟和古今人物的通锦绣挂屏、座屏,幅幅清逸淡雅,幅幅都有其妙韵,犹如万紫千红中的幽兰,格调如此之清新,风致如此之婉约,眼福一饱。
    通锦绣融潮绣的垫绣技艺和抽纱的抽通技艺于一体,以“通”为特色,以精美、浮凸的垫绣表现为主体,而背景、空间则以“抽、拉、挽、缚”等抽纱技艺(挽窗、菠萝目)组成千变万化的几何纹样,一浮一通,巧妙地烘托了主体,给人以清新透亮的感觉。瞧!这50厘米见方的《天鹅》画面上,数条绿色的柳丝在微风中摇曳,数张绿色的扇似荷叶铺在湖水面上,白色的荷花绽开了笑脸。雌雄两只白天鹅悠闲地在湖面上游荡,相互依偎,一只挺脖昂首,神气如同将军;一只曲颈低头,闲雅胜似仙子;一只用脚掌划着湖水,荡起了粼粼的水波纹。作品以湖蓝为底色,黑色为原料,抽通的“菠萝目”为背景,天鹅的翅膀、柳叶和荷花、荷叶用“平绣”,细柔的绒毛以“掺针”,水草用“锁枝”,三种不同的刺绣针法各展其妙;尤其是天鹅的颈和身上细柔的绒毛,通过“掺针”的巧妙施用,使其呈现层层叠叠和厚薄不一之感,成为一幅品味高雅的画图,令人叹赏。而这幅1987年入藏的现代人物题材作品《傣族姐妹》,却另有一番艺术韵味。两位傣族姑娘身材是那样的苗条,头挽发髻,穿筒裙和紧身衣,个子高的姐姐肩扛着一根竹竿,站在上面的三只渔鹰或静立、或振翘;紧随其后的妹妹却手提一条大鱼,肩挎着斗笠和鱼篓。在画面的下方可见水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座用竹子搭建而成的栈桥,用竹竿做支架抝罾的渔网正在拉起来,数只鸟儿在江面上展翅飞翔。那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但见整幅作品在白色底料上,用白色丝线绣制,巧妙地利用“锁枝”弧线进行分割,通过抽通工种变换,抝罾的渔网用“挽窗”,背景为“菠萝目”,弧线内是“圆抽钉”,正是这变化使画面背景显示更加丰富。姑娘的全身用“锁枝”的线条“勾勒”, 发髻再用“水点”描绘,筒裙中用“托地”加“水点”,手臂和手腕的饰品、耳环、斗笠边缘及交叉纹饰、鱼篓纹、绳带等全都垫绣,斗笠中还密布“圆头梅”;而姑娘手上提的大鱼的每片鱼鳞用“平绣”,鱼头和鱼腹却用“掺针”; 渔鹰、飞鸟、水纹等也用了“锁枝”、“平绣”、“垫绣”、“掺针”等工种和针法,究其详细,运用了抽通、绣等两大类技艺中不少工种和针法,大面积的抽通背景与保留底料的人物形象,使虚与实、浮与沉、通与密、主与次既形成强烈对比,又相互映衬,达到格调清新素淡的艺术效果,独特的魅力,令我读之心情愉悦。
    眼前的这立式大屏风就是1983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的《春满南国》,于1985年入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此前我都是在书籍上看到图片,这次是零距离的接触了。此屏风连框长192厘米、高128厘米,其中主画面长165厘米、高100厘米,四周还有8.5厘米宽的连续图案,屏风以抽通的“术心”作为垫底背景,集垫绣、平绣、掺针、钉针、扎枝、托地、硬挽、打只等技艺于一体,用纯白色丝线绣制,展现了一幅春意融融、生机勃勃的画图。画面右上方木棉树高大挺拔,茂密错交的树丫上开满花朵;下方的牡丹花头娇艳挺拔且呈向上动势,与“长丝菊”、“金钱菊”等互为呼应,有高有低,或掩或露,错落有致,怒放吐芳;左下方“凌波仙子”的水仙花亭亭玉立,迎春怒放,与右侧的景物构成对应,使画面显得丰盈。中间位置作为此作灵魂的两只孔雀栖息于突兀怪石上,雄的尾翼展开,回首顾盼,雌的温柔地依偎在旁边,有依依相恋之谐。就拿两只“吉祥鸟”孔雀的刺绣技艺来说,瑰丽的羽毛用“平绣”,腹羽用“掺针”,尾羽用“扎枝”和“钉针”勾勒,翎毛尾梢从薄至厚垫绣出“眼”来,其骨用“硬挽”刻画,“扎枝”、“钉针”、“垫绣”描绘了头冠,尽显不同技艺之高超,真是妙在其中,不愧为刺绣和抽纱融合之精品。这是杨坚平、陈作侬、何可春、邓奕群设计,刘菊花、陈玩卿、陈楚君、卢楚珊、林玉燕、陈秀兰等刺绣的,可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里欣赏了这么多的通锦绣精品,让我饱尝了一回艺术盛宴,倍感幸运啊!

你是本文的第79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1、14
作 者: 曾广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