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画一体 气势恢宏——木雕组画挂屏《真武帝灵应图》欣赏 文化习俗 图1张

  4月17日上午,佛山祖庙博物馆在庆真楼父母殿隆重举行大型木雕组画挂屏《真武帝灵应图》揭幕仪式,随着红色帷幕徐徐拉开,长668厘米、高308厘米、厚10厘米的木雕组画正式与人们见面,向游客展示了一组组动人的故事,赢得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参加农历“三月三”北帝诞庙会的几位佛山籍的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也亲临观看,赞不绝口。这幅大型挂屏的设计和主持制作者就是陈泽铭。
  作品以樟木为原料,边框为红木,运用传统的通雕、深浅浮雕等技艺,素雕不加髹漆贴金,使刀纹木味清晰显现,有古朴大方,精致素雅之感,画面上有皇帝、将军、官员、士绅、僧人、道士、老人、男子、妇女、儿童等158个人物形象和战马、鹿、小船、独轮车等,还有宫廷殿宇、官府衙门、民居私宅、道观仙阁等许多建筑物,活灵活现地展现真武大帝(北帝)从出生、修道、成仙和灵应共41个故事。陈泽铭根据博物馆提供的内容和题材,针对明版《真武灵应图册》所载的图画及相关题记进行整体创作,经一番认真构思,结合潮汕木雕的构图特点,平衡画面,不破“柴面”,确定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呈现作品的每一个故事。在构图上不受透视法则的约束,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把每一个故事有条不紊地联系起来,讲究疏密匀称,穿插联结,紧凑结实,丰满而不繁杂。十分巧妙地利用松、柳、芭蕉等各种树木补缀掩映,高低不一的台阶、栏杆和正、斜不同造型的建筑物,遮挡径路,有藏有露,疏密相宜,既把情节和人物隔开,扩大画面的容量。尤其在上下边缘用行云,左右边缘用山峰、栏杆、亭台的一半,给人一种画外有画,遐思不尽的感受。又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注意围绕每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进行精心的剪裁,把径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刻划;用流动的朵云、行云拉开空间和层次,用山峰、巨石来表现物象过渡连接,构成群峰间云雾缭绕,岩石间流水潺潺的美景;又通过前后的山峰及其它景物的合理设置,起到平衡构图,烘云托月,突出中心的作用,使画面开阔,气势恢宏,具有雕刻与绘画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感染力。
  在人物形象的布局上十分严谨,按“金阙化身”、“王宫诞圣”、“经书默会”、“元君授道”……至“劫院就擒”、“附语祈晴”等41个故事的先后排序,自右下角向上、左侧逐一展开,采用高低、起伏不一的动态线,求节奏、求层次、求变化,较好的处理平行构图易出现呆板效果的难题。尤其是对“洞天云盖”、“元君授道”、“圣像先锋”、“王陛朝参”、“真庆仙都”、“武当发願”等,突出主要人物形象,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显其主次分明,一目了然。所有人物形象的坐、站、蹲、跪,有高有低,或前或后,正、侧、背面姿态各异,且比例准确,形神兼备,呼之欲出;服饰、发型、头冠也都不同,或简或繁,刻划细腻。就拿“神兽驱电”、“毒蜂霭云”来说,两个故事表现的都是兵将厮杀的场面,上下分别用缭绕云雾隔开,且间插山石、杂草,可见军营帐篷,前者刻划的两战将顶盔贯甲,手执长枪,骑着战马,一挺枪纵马,一落荒而逃,一兵士手拿盾牌紧随其后。后者表现的也仅有三个人物,兵士惊慌失措,两骑马的战将或马仰人翻,或荒不择路,两组人物的四匹战马都露前藏后,以少见多,妙趣横生。厮杀的战将戴头盔,护肘、胸甲、护心镜、战裙、战靴等一应俱全,铠甲纹精雕细刻,连战马鬃毛、尾巴的线条也十分清晰和流畅,刀工老到。
  陈泽铭在揭阳、普宁、惠来及海陆丰等地是远近闻名,尤其是在潮汕地区从事祠堂、庙宇的建筑木雕行内更是声名远播。陈泽铭普宁军埠莲坛村人,自小随父亲陈登声(1939—2015)学艺,1982年顶替祖父陈秋汉之职到汕头市木雕厂,1992年因汕头木雕厂停产关闭,陈泽铭回到家乡自办普宁民艺木雕厂。数年来他的作品在国家、省级展评中屡获金银奖,2016年10月,他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举办了为期近五个月的《心手相传——陈泽铭木雕精品展》,双面素木雕座屏《五子登科》同时被该馆收藏,他还为该馆修复清代大神案的封板“状元游街”,巧手再现百年文化记忆,可谓声誉鹊起。

你是本文的第41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5、20
作 者: 曾广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