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紫砂器是中国人非常喜欢的一种工艺品,所谓“人间珠玉何足取,不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说的正是古人对宜兴紫砂的赞扬和热爱。 紫砂器尤以名人制品最受欢迎、最为珍贵。汕头市博物馆就珍藏有一套清初著名紫砂大师陈鸣远的文玩雅赏作品“八果一虫”,其逼真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不仅代表了作者本人高超的紫砂制作水平,也反映出清代紫砂文化艺术的精彩和盛行。 “八果一虫” 市博唯一一套紫砂类一级文物 这套紫砂清供雅玩“八果一虫”现陈列于汕头市博物馆四楼《粤东藏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展厅。“八果”包括花生、核桃、胡桃、荸荠、板栗、菱角、慈姑、荔枝,“一虫”则为蚕虫。取材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让人觉得很亲切。它们造型乖巧可爱、栩栩如生,在经过数百年岁月洗礼后,散发出古朴之感。跟周围的陶瓷、书画、玉器、青铜器等类别的文物相比,这几样小东西非常讨喜,令参观者觉得既有趣,又有味,百看不厌。 记者注意到,“八果一虫”里除了慈姑长约7厘米之外,其余每件的长度和宽度都只有二三厘米左右。此外,除了蚕虫无印章外,菱角上有篆书印章“隺邨”(陈鸣远之号),其余均印有篆书圆形“陈”及方形“鸣远”印章。 陈鸣远是清代初期著名的紫砂大师,他制作紫砂技艺精湛,作品无不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被视为紫砂界的经典。就拿这套“八果一虫”来说,每样小东西都活灵活现,不仅造型准确逼真,而且泥色也契合了题材原有的颜色,就连每一处纹理都清晰可见,令人不禁拍案叫绝。其中,花生是一颗两仁带壳花生,壳上面坑坑洼洼的纹饰清晰可见,壳的一端还裂开了一条小缝,从中可以清晰地看见一颗鲜红色的花生仁藏在里面,而且如果轻轻拨弄,花生仁是会动的。此外,荸荠的头部,采用了射洞捏塞法制作了大小两片嫩芽,突显出生命力。蚕的身子分为十三段,柔和的色彩体现了肉乎乎的质感,肚皮上精心捏制了八只短短的足,两边背上还各点印十二个斑点,几乎以假乱真。 汕头市博物馆馆员张丽虹告诉记者,这套紫砂“八果一虫”属于国家一级珍贵文物,也是该馆唯一一套紫砂类一级文物,其精巧别致、生动有趣的特征为馆内众多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文物增添了一抹亮色。 陈鸣远 紫砂艺术史上里程碑式人物 也许有参观者会觉得好奇,为何这套小小的紫砂玩意有资格评上国家一级文物呢?对此,张丽虹表示,一方面是因为它出自名人之手,作者陈鸣远是紫砂艺术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影响力深远。其中,清供雅玩、文房用具类的紫砂就是他最早创作的,从而扩大了紫砂陶的艺术品类。市博物馆这套“八果一虫”就是他的典型代表作。 另一方面,所谓“物以稀为贵”,文玩雅赏作品毕竟在陈鸣远紫砂作品中占少数,而且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更是少之又少。张丽虹介绍说,除了汕头市博物馆以外,类似“八果一虫”的另一套完整的陈鸣远紫砂作品现藏于沈阳故宫。 记者了解到,陈鸣远是清代康雍年间人,名远,字鸣远,号鹤峰、鹤屯、隺邨,又号壶隐,出生于紫砂世家,相传其父是明代著名紫砂艺人陈子畦。业界普遍认为,陈鸣远是继明代“壶家三大”之一的时大彬之后的又一代宗师,他的紫砂技艺上承明代精粹,下开清代格局,贡献卓越。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徐喈凤修《宜兴邑志》时,便将尚在壮年的陈鸣远破例录入,称:“鸣远工制壶、杯、瓶、盒诸物,手法在徐士衡、沈士良间,而款识书法独雅健,有晋唐风格。”徐士衡、沈士良都是明代万历年间的紫砂名家。现代著名宜兴紫砂陶艺家顾景舟先生评价说:“我从事砂艺六十年,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砂艺家首推陈鸣远。” 张丽虹还表示,作为一代紫砂大师,陈鸣远不仅制作技艺高超,而且还以文人制作紫砂而出名。他文化修养也非常深厚,所以作品都颇有文人品味,像他把陈设在案头的清供雅玩、文房用具等纳入紫砂器范畴,本身就是一种文人雅好。其次,他开创了紫砂壶体镌刻诗铭之风,提升了紫砂器的文化内涵。此外,他还是紫砂器刻画款到钤印款转换时期的代表人物,不仅用刻画方式署名,同时并用印章。自他之后,紫砂艺人普遍开始在紫砂器上钤印以代替难度较大的刻画款。 陈鸣远的紫砂作品自古以来都受到追捧。清乾隆年间吴骞所著《阳羡名陶录》记载“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近年来,有其款识的紫砂壶在拍卖市场上也屡创新高,动辄几百万甚至逼近千万。从这个角度而言,汕头市博物馆收藏的这套完整的“八果一虫”其珍贵程度自然也不言而喻。
|
你是本文的第48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5、16 作 者: 张艳红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