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自1978年在《广东工艺美术》杂志上发表以《瓶内画古艺更绚丽》为题的文章,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先后为吴松龄大师(1920—1998)撰写了不少作品欣赏、人物专访、特写等体裁的文章。光阴荏苒,转眼间几十年就过去了,2013年应著名画家吴泽浩先生(吴松龄之侄儿)之约,再次撰写《吴松龄与汕头瓶内画》一文,被编入山东省泰山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特艺之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松龄》一书。我想至此对吴松龄大师及其作品的介绍就划上圆满句号,然而近日的一件事却让我非写不可。原因就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的领导告知馆藏有一批吴松龄大师的作品,至今尚未公开展出,在其中一个包装盒里还附有1985年9月17日我在《羊城晚报》发表介绍吴松龄的一篇文章。当今吴松龄大师的遗作是难得一见,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竟收藏这么多,真的是使我感到十分激动,马上利用周末冒着大雨乘车专程前往赏读。当在库房如愿目睹这批艺术珍品后,我真是兴奋不已,虽然旅途十分辛苦,但仍深感十分难得,收获颇丰啊! 今赏读吴松龄大师的这批内画精品一共有15件,全都是1986年创作的,落款为“吴松龄六十六岁作”,另有两枚红色小印章,馆里档案文字记载是1987年收藏的。这些作品以正圆型玻璃瓶为载体,瓶的高度均为7厘米,加上玉盖总高8.4厘米,有棒槌、鱼尾、盾、胆、梅等五种瓶型,每个瓶内配有牙匙;在每个瓶的口沿、颈、肩、脚外面描绘金色精细图案花纹,并于瓶内相应位置衬上浅桔黄色,形成内外结合,浑然一体,显得富丽堂皇。每一个的画面构图根据正圆的特点,采用通景式布局成为环形长卷,既有人物题材的《跨虎入山》、《三星在户》、《婴戏捉鸡》、《前程万里》、《武松打虎》,山水题材的《青山白云》、《秋山行吟》、《秋色》;也有花鸟题材的《长寿图》、《松鹤图》,动物题材的《耄耋图》、《玩月》、《三羊开泰》、《奔腾》、《八骏马》,在一个个几厘米高的玻璃瓶内,展现了一幅幅绚丽的山光水色、飞禽走兽、神仙人物、奇花异卉画面,可谓方寸之间,别有天地。细看瓶体造型、瓶外装饰、画面布局,完全有别于京、冀、鲁派的风格,独特的粤派内画艺术韵味让人为之陶醉! 内画不可能在瓶内外“打草稿”,只能是“打腹稿”,身怀绝技的吴大师运用自身的艺术修养,凭着精湛的绘画技艺和敏锐的感觉,用特制弯曲的小笔蘸上国画颜料和墨,在口小如豆并经磨过便于用笔绘画时墨迹及色彩附着的瓶内壁上反手作画,于寸天厘地间继承中国画的传统构图及工笔画技法,充分发挥了墨的韵味效果,先用浓墨勾勒,后用淡墨加以渲染,讲究笔墨技巧,使墨色的浓淡相得益彰,与整体布局浑然一体。设色上只在局部施上轻淡的颜色,充分体现出以墨为主的特色。因为这绘画技法不是在纸绢上施展,所以作画时必须凝神屏气,心眼合一,靠手指的细微运作来完成,稍有不慎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尤其是玻璃瓶无法吸水,要准确地掌握好水墨在瓶内的干湿“火候”,其技术难度都远远高于在纸绢上作画。这件棒槌瓶《秋色》作品是一幅很有气势的浅洚山水画,采用高远的构图法,下实上虚,布局严谨,疏密相间,留白恰当,运用了勾勒、渲染、皴擦、点苔、设色等中国画技法,展现一幅风光绮丽的山水画卷。但见远处群山高峻陡峭,云雾缥缈其间,泉水潺潺;近处树木葱茏,古刹楼阁半隐半现,小径曲折陡峭向山上延伸,消失于烟岚雾霭中;游人悠闲自得漫步于小桥之上,尽情领略大自然的静美。画面古朴精致,景物格调高雅,层次丰富,虚实相间,情景交融,将一幅完整的山水画浓缩在玻璃瓶内壁上,令人难以想象,叹为观止。 瞧!这鱼尾瓶《婴戏捉鸡》作品却另有一番情趣,表现的是古代一群孩童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3.5厘米腹径的瓶内壁上柳树轻拂,野花盛开,奇石嶙峋,如茵的草地上8个天真活泼的孩童正在玩耍,穿红衣的孩童当“母鸡”在前,5人依次在后面牵着衣襟排成一队,左躲右闪,一人正急匆匆跑来加入队伍中;穿蓝衣的孩童扮成“老鹰”站在“母鸡”对面,做捉小鸡的姿态。孩童们动态各异,正背不一,生动有趣,刻画细腻,形神兼具,栩栩如生,足可见吴松龄大师内画功夫之深厚。在这里我确实感受到内画艺术的其妙无比,竟情不自禁为之击节称奇。吴松龄大师作为中国内画“粤派”的一代宗师,其开创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粤派”内画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赏读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深闺”已29载的这些内画珍品,倍感高兴啊!
|
你是本文的第68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5、9、13 作 者: 曾广锡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