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木屐,又称“散屐”,形似高足拖鞋,前圆后方去弧角,屐上面平,屐下前后突出,突出部分名叫“齿”,俗叫“屐脚”。屐身前部用皮或橡胶等材料以弧度从屐左右边缘钉牢,约占屐面的四分之一,便于脚掌穿着,俗叫“屐皮”。木屐分男女款式,女式屐面瘦长,男式屐面宽大。清人李调元《南粤笔记》说“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这正是李调元对潮汕木屐形式美的赞叹 潮汕木屐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潮汕先民就有穿木屐的习惯。这是因为潮汕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全年之中冬夏差别不大,穿木屐有避暑纳凉,防湿去湿等好处。由于穿木屐之风在潮汕广为流行,随之也就出现了做木屐的行当。 潮汕木屐的式样有:椭圆形,前略宽,后略窄,只适应男人穿的“龙船屐”;分左右脚,前趾略低,中呈弓形,后跟略高的“认脚屐”;不加任何油漆的原木的“白胚屐”;涂上红、橙、黑、棕等颜色,绘上花卉、图案的“油彩屐”;晚上在家穿的“高脚屐”;用坚韧的木材制成并上漆的称为“漆屐”等等。 潮汕木屐所用木材有一定标准,以质地密致坚韧者为佳,但所使用的材料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木屐是以苦楝树的木柴为材料,其木质柔韧,不易磨损,质地又轻,走路轻便灵活。潮汕地区最为常见的木屐是用橄榄木制作,其木质轻而韧;湿材加工成形后,木质干燥不开裂;在雨中日下行走不易滑倒并耐干湿变换,穿着方便舒适,但易磨损。低等的木屐是杂木做的,笨重又易磨损。 潮汕木屐的制作工艺比较精巧、讲究,做木屐的师傅先是挥动斧头熟练地砍削木块,随后把木头的四个角削圆,再削出屐头、屐掌、屐腰、屐跟等部位,渐渐地,一双木屐的雏形就显露出来了,此程序称为“剁屐”。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手持五斤半重的斧头,削劈木材时需要极高的技巧与力道才能细腻地削出鞋缘的弧度。削好粗坯之后,做木屐的师傅还要换用凿子和榔头,对各个部位进行修整,并时不时把左右脚互相比较,使之完全对称。在凿屐的时候,做木屐的师傅完全是靠手感,屐跟的高度要一致,不然走起路来就会一瘸一拐。一双木屐基本成形以后,做木屐的师傅还得拿出刨子,反复打磨屐面、屐底和屐沿,使之平整光滑。随后用布或胶、塑料片或牛皮等钉在木屐前方之上成船篷状,或蜂腰状,即可穿用。如果是漆画屐或花绣屐,就在木屐板上漆、绘花,在屐皮或布上绘花卉或绣花。给木屐坯上漆之前先得补平屐底,再找一些塑料皮或革剪成一块块屐皮,然后才给屐坯和屐皮上漆,一层红漆晾干以后,还要继续打磨,再涂第二层红漆,如此反复三四遍,还得在天气好的时候上。屐坯和屐皮上漆之后,剪好一对大小一样的屐皮,然后用铁钉钉在屐(一般一只脚的屐皮,只钉8枚钉固定,寓意为“发”)按上,这样一双漂漂亮亮的红木屐就算完工了。如果是女用的木屐,还得用毛笔在屐面上绘制各种图案。 新中国成立前,潮州城里的木屐铺星罗棋布于各条大街中,而较集中的是东门街,特别是从竹木门外至下水门外江边,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十多家,他们零售批发兼营。城中屐铺,最具特色的是西马路一家以一只长约二米的黑漆大木屐,屐面髹着“胡成利”三个大金字,吊于铺外街边作招牌,让人远远望去就知道是屐铺所在。新中国成立前下水门外屐铺“三官楼”专售棕屐,屐皮是用棕榈编织各款花纹而成,屐脚还有各式花样镂空,形态别具一格,既耐用又美观,但价格较高,至1949年因物价飞涨,人们生活艰难,生意冷淡而倒闭。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塑料拖鞋在潮汕地区普遍出现之后,木屐遂被逐渐淘汰,随之做木屐的手工艺也逐年减少,如今已很难寻觅。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