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府楼上的“神猴” 文化习俗 图1张

      早在清代至民国初期,潮州民间到处传说着府楼上出有一群“神猴”。一直到解放以前,民间还有着这么一句俗语:“灵活过府楼猴”。偶而遇到什么无头公案,或者无端遭到冤屈时,总是有人说:“府楼上的神猴就知”。

    “神猴”,这是怎么一回事?听说这些猴子是木头做的,木头为什么会升级为神呢?而且从这群猴子的身上,又产生了好多有趣的故事。现在它们到那里去呢?它还有多少?除了一些好事者和文物工作者之外,其他的人,已知之甚微了。

    原来,潮州府楼上,的确有一群“奇怪”的猴。不过,它是艺术品。原有是108只,它们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只有3只幸存下来。谈到它的年龄,又正与府衙的年龄相同,它是在明洪武二年出世的,至今已有620多岁了。论资历、论艺术,的确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幸而在潮州市博物馆,还收藏有这样2只木猴儿。近来也找到一些有关的记载和传说。几方面结合起来,于此就可知到它们的“身世”了。

    潮州自东晋建立州郡以来,历唐宋而元,州治府衙都设于金山之麓。明朝初肇,因旧府衙改为卫衙,故迁址于义安路新街头另建新衙。新建府衙的工程,是由在任通判张杰督造的。

    张杰是一个土木建筑的行家。他看到潮州人杰地灵,对新府衙的建设要求极严。除照州府衙门格局的配套设施外,还精心设计了一个规模宏伟的谯楼(原名镇海楼),这原是在城楼上作为防卫的鼓楼,现置于府衙门前,也就称为“府楼”了。

    谯楼的建筑,气势十分壮观。大有镇三阳而安南海之意。楼高三层,四面垂檐,逐层收煞,上锐下平。楼外走廊,上下三层,共有108根柱头,柱上还精心制作108只木猴子。使这个谯楼,更加充满朝气。

    木雕猴子,显示了潮州木雕艺术的特殊风格。从造型到动作神情,没有一只相同的。镂刻的刀法简练生动,线条明丽。就拿现在收藏在潮州博物馆的二只猴子来看,从它的眼、鼻、嘴、耳朵和面部表情,都镂刻得神态活现,简直像活猴似的,越看越可爱。其中一只双手抱膝,似在凝神沉思着。另一只是用右手挖耳,作陶然自得之状。神情自然活泼,令人叹为观止!

    本来,州郡衙门乃是州之首府,是一处庄严肃穆的“法地所在”。为什么谯楼上竟然装饰着一群猴子呢?原来古时候,按照规定,宫廷或较高一级的官衙建筑(包括王侯或省级官第)通常装饰着龙、虎、狮、象。这些动物,是帝王将相(帅)的象征。按照封建等级,州府应略低于王侯帅府一级。有人认为,知府的官职,相等于古代的王侯,历史上常称知府为郡侯的。用这样的形象来装饰谯楼,其寓意也是深长的。取其谐音,而猴子又具有灵活机警多智的禀性。

    令人赞赏不已的这108只猴子,如北京雍和宫罗汉山的五百罗汉一样,一个罗汉一个模样儿,各有性格和特点,使人越看越感有兴趣。可是从这二处艺术品的制作过程来看,却又截然不同。雍和宫的罗汉是首先征集五百位罗汉形象草图,经过修改评选定稿后,才由名师巧匠精心制作。而“府楼猴”的制作,又是别有新招。

    据传,张杰为求仪态各异,他别出心裁,挑选了当时潮州最负盛名的一百多名木雕艺师,以竞赛性质,让他们隔离于密室之内互不往来,自己精心制作出“候选品”,然后筛选出各有独特风格的上乘作品。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精品,才能异采纷呈,各擅其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岁月推移,“府楼猴”在人们心中,由于艺术的魅力,又派生出神乎其神的传说。有的说它是孙猴子的子孙,长期汲取了日月精华,已成活猴了。它神通广大,变化多端,能明辨是非,识别善恶,甚至是能帮助府太爷破案的“神猴”。

    民间还流传着:“府楼猴”晚间跑出谯楼,到府前街捉弄人家,偷吃水果,还成群到湘子桥上,坐在桥梁上纳凉哩。

    这里有一个问题,像这样不可多得的精致艺术品,又是人们心中敬畏的神猴,现在为什么仅存二只呢?原来在清嘉庆以来,潮州到处赌风极盛,赌徒们财迷心窍,经常求神问卜,祈求大发横财。事有凑巧,有赌徒,拜了“府楼猴”之后,赢得了钱。消息传出,木猴子就被描绘成法力高强、有求必应的神明。不多久就被赌徒们偷了20多只,各自拿回家里供奉,作为求财保平安的偶像,从此下落不明。

    那些留下在谯楼上“坚守岗位”的猴子,到1911年辛亥革命时,革命军围攻潮州府衙,知府陈兆棠以谯楼为据点,负隅顽抗。在他溃逃的时候,又放火烧了谯楼。可怜这些“神猴”,大多数被火葬升天去了。能够死里逃生的,又是沦落民间。

    新中国成立后,潮州市博物馆,通过多方努力,才找回了3只木猴。广东省博物馆闻讯,对这“神猴”大为欢迎,调去了一只。存下这二只就在博物馆里,享受着特殊的保护。透过这两只木猴,潮州人们认识到五六百年前潮州这座文化名城的木雕艺术,已是如此登峰造极。另对当时的民情风俗而言,也可视为一个投影或窗口。

    总之,这二只“府楼猴”身上,正闪现着潮州名城风貌和文化艺术的光辉。

你是本文的第1007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1-09-26
作 者: 陈锦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