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仙戏服是刺绣品种之一,主要产自汕头市剧装厂和潮州潮绣厂,为潮剧演出服务。潮剧的兴起,推动了潮州戏服的发展。潮绣绣品不仅用于舞台装饰和服装,还广泛用于庙宇、庭院、佛堂、道场的装饰,需求量日益增加,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潮绣作坊。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前潮州城开设的潮绣店有黄金盛、林铭记、广成兴、蔡宝成、陈济昌、翁荣昌、李坤记、泰生、炳丰等商号。潮州戏服不但畅销于粤东和闽南,还出口到泰国、新加坡和香港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粤东行署文教处潮剧联合办事处服装股,组织数人戏服加工组,专为“六大班”制作戏服。1956年,各家戏服店连同戏服加工组合营组建潮州市抽纱公司顾绣部,后更名为潮州潮绣厂。
    现代潮汕戏曲服装运用传统潮绣针法,采用金、银、绒色线盘锁、垫钉,显得饱满浮凸、富丽堂皇,且有潮绣排针均匀、绣面平滑、针脚紧密,配色和谐、层次分明等特色。蟒袍、靠甲的绣制尤其精致。其中靠甲之虎头牌、鱼鳞纹,潮州多以垫高绣为之,形制浑厚,为将官演艺增添威武色彩,东南亚各地华侨戏剧团体以及名演员纷纷到潮州订做戏服。
    1981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智成设计刺绣的潮剧蟒袍在全国戏服行业评比中获得第三名。林智成大师从事戏服设计工作几十年,缝制戏服技艺精湛,先后为潮剧《苏六娘》、《陈三五娘》等15个剧目设计了190多件(套)戏服,甚获戏剧界好评。
    潮剧服装基本样式的名目有30多种,以明代服饰为基础,渗入一些其他朝代的服饰样式,通过色彩、纹绣和质料不同以及穿戴搭配的变化,分别贵贱、贫富、文武、男女、老少和番汉等,只要配备有100多套共用服装,就可满足上自周秦两汉,下至唐宋元明(清服及现代除外)各个朝代、各社会阶层,以至九天玉宇、海底龙宫等各式各样人物的穿用。
    潮剧戏衣如蟒甲一类,采用金银线镶嵌、托底垫高、浮雕立体的刺绣技法。纹饰有龙、凤、鸟、兽、虫、鱼、花卉、云、水等内容。色彩华丽,对比鲜明,装饰性强,把潮州刺绣工艺融化于舞台服装之中,成为潮剧戏衣的特色。
    (1)蟒袍,简称蟒,圆领、大襟、大袖(带水袖),长及足,袖跟下有摆,满身纹绣,为帝王将相及朝廷命官的公服。蟒袍常备红、黄、青、白、黑五种正色,及增加若干其他副色。潮剧的蟒身绣金线,鳞纹是立体的。
    (2)开台(即开氅),斜襟和尚领,大袖(带水袖),长及足,袖跟下有摆。其他剧种用于武职,而潮剧则用在文官。如黑色“开台”的衣身绣有金银线的大小狮子二只,谐音为“太师少师”,专给朝中太师或国丈穿用,传统戏《辩本》中的庞洪即穿此服装。
    (3)大甲(即大靠),圆领、紫袖,长及足,甲身分前后两片,并两片腿裙系于腰间。肩背插甲旗四面,传说早期的背旗是长方形,绣一个“帅”字或“令”字,后来才改成三角形。大甲分男女二种,男的甲肚绣开口狮头型,女的绣双凤朝牡丹,下半截加绣飘带一围,称“宫衣甲”。
    (4)蟒舟甲(即改良甲),俗称甲半。分两截穿,不配甲旗。上身、肩膀、腿裙、前后裳带简少,紧身轻便灵活,有利翻滚武功表演。常用深红、墨绿、玉蓝、褐色等色底,满绣金银线图纹,显得庄重威武,凡偏将、校尉等皆可穿用。
    (5)武铠(即铠甲),样式与大甲相似,是整件式服装,无凸起的甲肚,不配背  旗。衣色常用深红或大红,衣身满绣龙虎走兽和几何图案花边,多饰金银线,鲜艳华丽,穿用简便,质感很强,作为侍卫及御林军专用服装。当保卫状元公游街时出四人,一式四件为“一堂”,穿这种服饰的卫士,应各执蜈蚣旗、“门枪旗”。
    (6)五彩裙,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绸拼接而成的马面裙子,男女均可使用,其用途甚广,虚拟性也强。诸如落魄寒儒、番邦将帅、江湖侠客、宫廷贵妇,以及化子、乞婆都可穿用。用此裙应拉起两角,着于贵族表示华贵,用于贫苦的人,能感破敝寒酸。这和传统戏曲表演的虚拟性、写意性十分统一。
    靴鞋是服饰的附属部分,长简盖住脚面的深帮子鞋称为靴,余者为鞋。通过鞋面颜色、纹样的变化和鞋底厚薄的不同就能创作出多种多样的品种,以满足剧中各阶层人物穿用。
    靴鞋归纳起来,可分为长靴、短靴、男鞋和女鞋四大类。厚底长统靴,分绣面和素面两种,靴底的厚薄,从二寸至五寸不等,以适合演员角色表演为准则。长统靴穿用的范围较广,所有文官武将、文生武生均可穿。短靴多属武人穿用,一般用薄底,便于打开。男鞋形似生活鞋,其特点是鞋头起立体线两条,俗称“又鼻”,或垫一个突起如意形,俗称“勾纹鞋”。女鞋面一般绣上花饰,武旦的鞋头加辍上五色丝穗一绺,称为“彩鞋”。
    首饰、须鬃都是潮剧舞台人物造型所必需的装饰品。潮州“黄元记须鬃”、“谢阿二首饰”在戏剧界素负盛名。其产品不仅供应潮汕区各剧团,并畅销于海内外。
    黄元记须鬃店设潮州市东门街,创建人黄作团系揭阳县人。他早年随父入潮州摆摊卖须鬃毛发之类,抗战前夕任戏班梳头职事,抗战后设店东门街。新中国成立初,他托人在上海、广州代办戏剧胡须发鬃,经其加工后出售,生意甚为兴隆。1956年,黄元记须鬃店并人潮绣厂,专门加工剧用须鬃。
    谢阿二珠翠首饰店是家庭手工作坊。阿二原系银饰工艺匠,抗战后操营珠翠首饰作坊。因其产品精美别致,颇受各剧团欢迎。1956年,谢阿二珠翠首饰店加入潮州银饰社,后改为潮州市金银饰品厂。

你是本文的第1578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民俗大典》
作 者: 叶春生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