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烟壶的历史
    明朝中期,随着殖民主义在全世界各地的扩张,“鼻烟”带着殖民主义的印记,开始流人中国。到了清朝,特别是乾隆年间,吸鼻烟之风盛于朝廷,也流行于民间。有了鼻烟,相应就要有装鼻烟的壶。最初装鼻烟的壶大多是装盛丹、丸、散的小药瓶,后来从舶来的专用鼻烟壶得到启发,首先在北京开始有家庭作坊用水晶作原材料制作鼻烟壶,以后山东、河北一些地方的民间作坊以及私人也开始制作鼻烟壶。
    乾隆年间,皇族权贵、豪绅巨贾拼命追求享乐,鼻烟壶随着百艺俱兴应运而生了,并作为清玩之物开始出现于上层社会,被视为袖珍工艺品,也成为显示身价的点缀品。
    然而,吸用鼻烟的风气随着清王朝走下坡路而日趋淡薄,西方国家所产的鼻烟,也渐被卷烟所代替,中国的鼻烟市场,也被卷烟所冲击,于是鼻烟壶的生产随之而消沉。
    (二)内画的兴起、传播和发展
    鼻烟壶内画是由鼻烟壶发展至高潮时所产生。
    内画是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内画也称里面、内绘,是用小笔从仅容豆的壶口进入壶内壁,用反手画法,在透明的壶壁上作画。至于颜色,则使用中国画的墨色;题材有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等。
    内画首创于北京,不久便传人山东淄博。一百多年来,内画在京津、山东等地区流传,源远流长,形成诸多流派和多种艺术风格。内画鼻烟壶的诞生,无史可考。据说乾隆后期,北京有一位能书善画、文化修养高的落魄文人,混迹于达官贵族门下,吸鼻烟成瘾。因家中清寒,只好望壶兴叹。无聊之时,便用竹签在壶壁挖刮烟渣吸用,以解烟瘾。一次,他无意中在壶壁上刮出一些可以辨认的图像,好似一幅写意山水画,引起他的兴趣。从此他就利用自己的书画技能,在壶壁刮成简单的画面,例如梅、兰、竹、菊之类,因而不时有人请他刮瓶内画,他也乐得以此换取鼻烟吸用。这是内画发源的雏形。
    随着鼻烟逐渐被卷烟所代替,鼻烟壶的实用价值渐居次要。新中国成立前,作为纯欣赏晶的内画制作由于人数稀少、各立门户,更是奄奄一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优秀的民间传统技艺获得新生,内画出现了曙光。历史悠久的山东博山美术玻璃厂首先聘请年届高龄的薛京万、张文堂两位老艺人到厂授徒。他们继承了前辈名师所作内画“构图严谨、线条挺拔、画法潇洒”的特点,并吸收国画各派的有用技法,逐渐向工细的方向发展。1958年,已届古稀的薛京万仍为内画的改革不遗余力,他将传统的竹笔改为柔软而富于弹性的狼毫笔,使内画更趋精细,画面更显丰富,使内画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你是本文的第413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民俗大典》
作 者: 叶春生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