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名“沉淀”一段历史。曾几何时,汕头小公园的“打锡街”,顾名思义就是汕头打锡手工艺人聚集的场所,所制作的锡茶罐、锡酒杯等产品曾远销欧美各国。但如今,这项传统的手工艺业因为产品销售、艺人传承等问题而日渐式微。“打锡街”难觅打锡踪影

    “打锡街”“隐藏”在小公园国平路段的一条小巷。记者昨天前往寻访,却发现老街相对破旧寂静,沿街两侧的老房子不少已关闭倒塌,无人居住。本来以为“打锡街”里应有打锡生产的痕迹,没想到在小巷里逛了一大圈却没有任何有关“打锡”的气息。

    在巷里下棋的老街坊李大爷介绍,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条小巷分布有十多家打锡铺,手工艺人精心打制的锡茶罐等锡制品曾远销澳大利亚、美国等市场,甚至闻名世界,不少外国人还专程来汕头订购锡制品,打锡业十分兴旺。后来经过公私合营等历史变迁,再加上打锡业属于手工作坊,受产量、熟练手艺人等多种因素限制,“打锡街”的作坊或关门或搬迁,变得名不副实。老人介绍,打锡行中当年较为出名的是颜记锡器店,据称他的后人如今还继承这一祖传“衣钵”,但已搬迁至它处居住。市面锡器售价相差近百倍

    记者采访中发现,现在市面上较为普遍的锡器还是用来盛装茶叶的锡茶罐。同样是锡茶罐,售价却大不一样,可相差近百倍。

    市区的不少茶叶店都备有配套的锡茶罐,记者走访中看到,便宜的锡茶罐每个售价25元到五、六十元不等,售价高昂的则挂价千多元甚至二、三千元。当然,相对而言,数十元的锡茶罐做工粗糙,罐身表面能看到杂质,而且茶罐口和罐身也不是密切“吻合”,留有缝隙。而数千元的锡茶罐,不少销售人员声称是98%纯锡手工打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罐身光滑,少有瑕疵,锡茶罐表面还有各种花草图案,确实赏心悦目,让人爱不释手。帮忙干活一不小心“子承父业”

    为了寻找打锡师傅,昨天下午,记者几经周折来到了利安居委片区的商业街,在一僻静角落找到了仍从事锡器制作的颜氏后人颜来钦师傅。

    正在和妻子剪制锡茶罐罐盖的老颜放下了手里的活计,他笑称自己是“一不小心子承父业”。老颜介绍,他们祖宗数代人都从事此手工艺行当,父亲是汕头锡器工场的技术骨干。锡器工场倒闭后,颜父回家继续制作锡制品。因为手艺精,不少客户找上门订购,颜父一个人忙不过活来,于是儿女们都成了“小学徒”帮忙干活,颜来钦的手艺就是这样学成的。打制纯锡制品工艺繁杂

    为什么锡制品受人青睐呢?老颜称,纯锡具有凉身等奇特功效,也就是说制成锡制品存放贵重药材、茶叶等物品除了能保持“原汁原味”外,还不易变质坏掉。再加上锡制品还能以手工打磨制成各种造型,像锡具表面刻上花鸟虫鱼等图案,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所以此类融实用性、收藏价值于一体的手工艺品很受人欢迎。

    据称,一件上品的锡器,需经过融锡、剪坯、打磨等若干项工序,耗时长,工艺繁杂。像锡茶罐,从接单后开始制作到成品“出世”,至少需一个月以上时间。如果是大件的锡器,如锡桶、锡宣炉等,则因打制难度大而生产时间更长。可以说,锡制品就像国画大师画出的作品一样,每一件都是打锡师傅的“心血结晶”,这也是市面上纯锡制品售价不菲的原因。老颜称,购买纯锡制品者大多是爱好此道的殷实人家,在他们眼里,锡器不仅是一件器皿,更是一件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传统工艺传承乏人

    虽然锡器有着诸多“光荣历史”,但和潮绣等潮汕传统手工艺品一样,现在也面临着传承后继乏人的窘况。

    老颜介绍,造成锡器打造传承乏人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学艺过程艰辛,它不像普通制造业,一年半载就可“出师”,学习者须在师傅身边耳濡目染苦练基本功,从融锡、剪坯等基础功练起,经常一蹲下去就是三几个小时而屁股不沾凳子,没有坚韧的意志,往往难以坚持。除了下苦工外,学习者还需有悟性,能举一反三,为客户设计精美图案。而现在的年轻人哪里有耐心学此“笨功”。另外,纯锡制品都是手工打制,这也限制了它的产量,就算人家能耐心学好这门手艺,因为产品销售问题,打锡师傅的温饱生活都难以保证,也就少人乐意从事这一费力不赚钱的“职业”了。

    采访中,面对这门传统手工艺有“断传”隐忧的话题,老颜谈话间透着深深的忧虑。如何让这一具有潮汕特色的传统手艺不致“失传”,的确应引起人们的关注重视。

你是本文的第872位读者
来 源: 《汕头都市报》2009-03-02
作 者: 林子海 林鹏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