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潮汕历史源远流长,潮汕文化灿烂辉煌。潮汕民间艺术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英歌舞、剪纸、灯谜、嵌瓷、木雕、瓶内画、蜈蚣舞等民间艺术更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许多传统技艺后继乏人。在刚刚结束的汕头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呼吁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系列专栏———“找寻民间文艺传承人”,敬请读者关注。
走进汕头市农科园,进门处两排30尊中外科学家石像格外引人注目。石雕作者是去年底刚荣获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的詹益盛。其创作基地在汕头大学附近的桑浦山麓,没有闪亮的招牌,更没有堂皇的门面。几十年痴情于民间艺术,石雕作品获得无数赞誉的詹益盛,就窝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或许,这正是他创作的“风水宝地”,学府书香和山林秀气能给他更多灵感。近日,记者叩响了这位民间艺人的“山门”。 斯是陋室惟其石馨 詹益盛的工作室简陋而狭窄,空间大多被他的石雕作品霸占了,眼前,人物雕像、花卉插屏,镂通的,浮雕的,圆雕的,林林总总的作品上百件,令人叹为观止。 他向记者展示一件名为《清趣》的石通雕插屏,以“花中君子”———荷花作为表现内容,构图下密上疏,荷叶、花梗、花苞、花瓣姿态各异,动中有静,富于美感。水草游弋,蜻蜓驻足,荷叶上小青蛙更是跃跃欲跳,动静结合,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去年底,在广州举行的第三届省民间工艺精品展上,这件作品征服了专家及参观者,夺得优秀奖。作品以北京房山产的汉白玉为原料,细腻如脂,洁白似玉。詹益盛告诉记者,汕头石雕艺术无论采用圆雕、浮雕或者影雕任何一种技艺,大都以花岗岩石为原料;而他大胆创新,以汉白玉为材料。 机遇垂青“偷师”名家 1981年,詹益盛离开家乡饶平县来到汕头拜师学习石雕,靠着一把铁锤及钢錾,勤学苦练,不久就全面掌握了石雕各种技法。五年后,初展才艺的詹益盛自办石雕工艺厂,开始带徒授艺,并将传统与现代雕刻技法融为一体,雕琢出不少精品。1988年,机遇垂青,詹益盛受聘到广州美院作雕塑工匠。虽说是工匠,但他却有机会跟随著名雕塑大师曹崇恩教授。当教授指导学生时,在施工现场当工匠的他就在一旁仔细聆听,用心体会,这样“偷师”了6年。教授也经常传授詹益盛雕刻的秘诀。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让詹益盛技艺得到很大提高。 骇俗之作惊现山坡 当记者还流连在陋室的《清趣》时,他却说,我们到后面的山坡走走。 这是另一个世界———山坡上堆放着一堆堆的石材和半成型作品,场面令人震撼。詹益盛领衔主持雕刻巨型汉白玉观音雕像就在这里进行。詹益盛说,雕像高30余米,是目前国内最高的汉白玉观音石像。面对这一巨作,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在作品的构思阶段,他就查阅了大量资料,实地考察了外地观音塑像,再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进行设计。说话间,来到石像头部工地。吊机下面是庞大的观音头像,但仅仅是整个头像的下半部,身高一米七多的詹益盛也只够得到石像鼻梁。而单这部分石材少说也要30吨。他说,要表现观音普渡众生苦海慈航的形象,最难的是面部表情和眼神表达的刻画。记者发现,石像的鼻梁竟是磨平的。他解释说,石像几十米高,要考虑观看距离和光效等因素,磨平是为了突出艺术效果。 詹益盛告诉记者,完成这一巨作至少要近三年时间。目前,作品已基本完成,预计今年下半年可进行造型安装,而安装大约需要一年时间。 几十年来,詹益盛的雕刻收获了累累硕果,南澳黄花山森林公园龟埕那几十只姿态各异的石龟就出自他的手笔。而他领衔雕刻的《九童》、《冼星海》、《搏》、《马克思》、《观音》、《科学家》等一批头像、塑像,遍及广州、中山、深圳、肇庆、东莞、汕头等地,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 人物小传 詹益盛,国家及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从事石雕艺术至今已有近30年,期间参与不少大型作品的创作。去年底刚荣获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