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乾隆年间重修的《潮州府志》载:“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凡女子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治嫁衣,故织紉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岭南丛述》又载:“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人,特别是潮州绣工为上……精于女工,为其它府邑所罕见。”

    “24潮绣状元”名噪一时

    明清时期是潮州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民间建立庙堂、寺宇成风,民俗活动盛极一时。民间在建庙宇时,除石雕、金漆木雕等装饰外,红绿金碧的潮绣,也是装饰必需品。潮汕民间富于生活情趣的习俗风尚和潮剧的发展,也给潮绣带来了发展的良机。如每年正月游神赛会,必须重新更换“老爷”的神袍,绣庄商人不惜费巨资,聘请名师绣制。1957年,潮安凤塘廖仲墓出土的明宣德七年(1431年)改编的《新编全相南北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的剧本中,对绣鞋和菱花镜等精美道具的描述犹为生动,可见明代时潮绣已应用于舞台艺术。

    汕头开埠后,随着潮汕不断为外界所认知,潮绣成为汕头的重要出口产品。潮汕的刺绣庄有100多家,潮绣品通过汕头口岸输往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以及美欧市场。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政府在南京举行全国工艺赛会,潮州有《苏武牧羊》、《泗水求贤》等潮绣品在会上获得大奖,获奖绣工被誉为“绣花状元”。参加制作的24名潮绣艺人林新泉、王炳南等回到潮州时,潮州城里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欢迎他们荣归。潮绣作品还于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1923和1925年参加伦敦赛会,在国际上评价很高。

    上世纪30年代潮绣达全盛期 上世纪30年代,潮绣生产达到了全盛时期,有名的绣庄有潮州开元街的“广成兴”、仙街头的“林万合”、西门的“黄金盛”等近20家。潮绣代表性人物有名画师“鹅陈”和名绣师卢螺米等十多人,绣工2000多人,生产品种由传统的佛堂、寺宇装饰增加了戏衣、彩眉等品种。抗日战争期间,大部分绣庄倒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潮汕仅有绣工200多人,且散落在民间,绣庄只剩下13家。

    潮绣分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线绣等品种,并因工艺运用的千变万化而各具特色。绒绣采用各种丝绒,在各类丝、绸、缎布上,按设计图稿绣出各种不同的物象。针法采用平绣,画面是平的,题材多为花卉、飞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熏高明的绣工们在自然美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将鱼虾、瓜果等图案变为装饰性纹样,产生出特别的艺术效果;钉金绣又叫金银绣,以金银线为主、绒线为辅的叫金绒混合绣。钉金绣针法复杂,种类繁多,有“过桥”、“踏针”等60多种。潮绣的钉金浮垫绣运用垫、绣、贴等艺术处理,使作品产生一种浮雕式的艺术效果。线绣是潮州民间别具特色的刺绣品种,它用真丝线或人造丝线平面绣制而成,色彩晶莹饱和瑰丽。

    潮绣织品广受收藏家青睐

    潮绣来源于民间,它的形成与演变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基础和自然条件。《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含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四者,在潮绣技艺的发展过程中都是具备的。

    潮绣贵在手工功夫。刺绣艺人不是按画稿依样刺绣,而是在白描稿的大轮廓中加以铺垫(垫棉、垫钉),再通过刺绣技艺表现物象。不少绣工不但善绣,而且能画。所以他们不仅仅是绣匠,也是刺绣艺术家。因此,潮绣手工织品一直受到追捧。特别是近几年,日本和东南亚的一些收藏家都非常关注潮绣藏品,并正在想方设法到中国收藏潮绣精品。目前国内一些高级住宅也开始寻找像潮绣这样的艺术精品来对居住空间进行艺术装饰,以体现豪华高贵的家居风格。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和北京观音堂文化大道都有潮绣精品展。

    但是,由于传统的潮绣主要应用于日用品和装饰类的市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机织设备的应用,纯属手工制作而成本较高的潮绣,被迅速挤出日用品市场。由于目前从事潮绣的绣工越来越少,潮绣的收藏价值也逐步受到收藏界的重视。由于机器至今无法代替人工,潮绣也基本没有赝品。所以,在20年前绣织的一幅潮绣手工作品《玉堂春色》在数年前的拍卖价就已达98万元以上。近几年,艺术品市场上的潮绣精品数量相当有限,而市场价格又不算太高,所以投资收藏潮绣珍品正当时。

你是本文的第1554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8-12-26
作 者: 陈汉初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