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陶瓷工艺中,陶器虽早,而自瓷器发明之后,便出现了后来居上的局面,陶器也只能做些民间杂器而难登大雅之堂,自明代的宜兴以紫砂为壶,明显地改变了这种地位,成为中国陶瓷中的一支奇葩而遐尔闻名,倍受推崇。在几百年的紫砂工艺史中,其技艺也因茶艺之缘而远播于工夫茶之乡——潮州,由于地域文化背景、风俗的关系,潮州与宜兴两地茗壶同系紫砂之艺而技法有异,可谓为殊途同归。笔者乃宜兴陶人,为师法百家之艺,故远涉潮州,以艺会友,偶有心得而付诸文字以论之。
    泥料之异。宜兴之紫砂泥属于高岭土——石英——云母类型,属高可塑性,可以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之不同造形;干燥收缩率极小,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8%,生坯强度大;天然颜色有红、绿、紫三大色系,经调剂可配成五颜六色。不加掺材料而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率,用于泡茶,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味香,相对地推迟了茶叶的变质发馊时间。文震亨《长物志》曰:“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可见紫砂于茶之功用自来就备受推崇。而潮州的陶土潮人俗称“红泥”,也属高岭土,但其原土最大之特点是含极高的氧化铁,质地细腻,含砂率较小,可塑性较之宜兴紫砂泥高;干燥收缩率较大,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15%,生坯强度较低;因含氧化铁,原土呈黄色,煅烧后呈红色,色系较为单调。由于潮州之陶土含砂率较低且原土的单晶颗粒组成结构较为密实,其透气率较宜兴紫砂泥低。成形后按潮州的习惯工艺务必施釉,釉光照人,惜用之越久其釉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稍呈失色。
    塑造技艺之异。宜兴茗壶的塑造技艺,金砂寺僧、供春承当时日用陶的模制方法,及至时大彬,先学用模而后弃模,创泥片镶接拍打法凭空成型的技艺,被宜兴陶人一直承袭沿用至今。由于这种极为灵活、特殊的制作方法,使宜兴紫砂壶的塑造似乎无所不能,汉方、小云雷、莲方、菱花、六方、蕉叶……种种各异,妙出心裁,其造形丰富、式样繁多,在工艺美术世界中恐无出其右者。潮州茗壶的塑造技艺是采用古老的手拉方法,其成形过程系将泥料自下向上伸延且内外翻转,构成塑造技艺的运动空间。成型时手指和手臂对泥料的捏压按挤促使坯体绞转多姿。而塑造运动之快或慢、沿弧线上旋或沿直线上提、按压或捏挤,使器物的形态或端庄圆弹,或挺拔秀丽,或节奏鲜明,或韵律柔美,显示出技艺美与形态美的融合。
    两地茗壶的塑造,宜兴属近似雕塑工艺的手法,它的造型可由陶人的创意而随心所欲,创作思路开阔,世间万物皆可成为创作素材。但部分壶的实用功能随着其造形的求新、求异而慢慢退化,逐渐地成为观赏价值高而实用价值较低的文玩;且不重视闽、粤两地,特别是潮汕地区好小壶、重实用的茶俗,大部分宜兴茗壶的容量偏大,这对于宜兴来说会慢慢失去潮汕茶文化之乡的茗壶市场。潮州手拉茗壶的工艺技法古老,以圆为基调的造型其理味十足而趣味偏少,容量偏小,十分适合潮人的茶俗,惜对于全国之茗壶市场却是一种极限;在泥料方面,透气率是茗壶实用方面的一大要点,于泥料方面下工夫,是潮州手拉茗壶工艺的当务之急。若于浑圆的茶器钮、流、把、身配上贴塑,这样既继承了传统的手拉工艺,又注入了新的技法,保留其实用性,增加其观赏性,对这种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大有裨益。
    在潮州数天的考察,深感到潮州裕德堂景臣君在改善潮州泥料、调剂使用宜兴紫砂和在造型、雕刻工艺上求变,其创新精神无法用三言两语表达。宜兴是紫砂茗壶的发源地,潮州也应是紫砂茗壶的发祥地之一,两地陶人皆不能固步自封,从用料、工艺等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繁荣壶艺,方不愧为当代陶人。

你是本文的第1238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3-01-26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