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刺绣与潮汕抽纱是两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美术工艺品种。潮汕刺绣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刺绣工艺,潮汕抽纱则是清末从欧美传教士传入的在纱布上所作的抽通工艺。传统的潮绣在发展中吸收了抽通工艺,而抽纱在发展中又吸收了潮绣工艺,从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被称为潮汕抽纱刺绣或潮汕刺绣抽纱。
    潮汕刺绣(潮绣)
    传统潮绣在民间很普遍。清乾隆《潮州府志》载:“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母即预备嫁衣,故织维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
    民国《岭南丛述》载:“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等人;特别是潮州绣工为上,皆男子为之,精于女工,为其他省市所罕见。”
    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潮州绣品曾参加在南洋举行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有“郭子仪拜寿”、“狮子头”、“海龙王头”、“鹌鹑鸟”等作品获奖。参加绣制这些作品的有24人,已知21人全是男工。当年这些绣工,被民间誉为“绣花状元”。1981年,在潮州举行的绣花技艺评比,100多名绣工,也有11名是男的。可知潮绣不唯女子,且精工者“须眉不下娥眉”。而绘图设计者则更多是“绣男”。
    清末至民国初年,潮州城区开办专业绣庄甚多,有20多家,绣工2000多人。民国时期,潮州绣品多次参加国际博览会并获较高评价,说明潮绣艺术有其特色。
    传统潮绣是指用绒线、丝线、金银线、金绒混合线,在绸缎等面料上,依图样进行平面绣、垫高绣、托地绣的刺绣工艺。其产品主要是厅堂用的彩眉、宝盖、幢幡、桌围、屏风、神袍以及官袍、戏服、冠戴、鞋饰、香包、手帕、服饰。其工艺类别,依绣线的不同可分为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线绣和金绒线5种,其中尤以钉金绣最具特色。
    钉金绣也叫金银绣,以金银线为主,针法复杂,有60多种针法。钉金绣中的浮垫运用垫、贴、拼、缀等手法,产生浮雕的艺术效果。这是潮绣的最大特点。著名工艺美术家林智诚设计、林玩英等绣制的《九龙屏风》,多次送展于国际展览会,198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装饰在潮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大型彩眉、宝盖、幢幡是当代潮绣钉金绣的巨制和杰构。潮剧戏服蟒袍也多用钉金绣。
    其他各类型绣晶均有其代表作。如潮州工艺美术师丘思泽设计、翁舜娇等绣制的金绒混合绣《吹箫引凤》,同样在198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杯奖。
    传统潮绣的艺术特色,民间艺人的说法是“满满密密通通”。行家认为,这是指构图饱满而匀称,紧密而有主次虚实,通畅而不呆滞。总体的艺术特点是:构图饱满,色彩斑澜,针工细腻,富于立体感。潮汕抽纱抽纱,是从西洋传进来的在纺织物上进行抽绣勾结多种花纹图样的工艺品。在潮汕,曾有多种称谓:因它是从外国传来的,故称“番花”;因它是从纺织物上抽去经线或纬线而出现通透图样,而称“抽纱”或“通花”;因它在早期的主要产品是图案花边,而称“花边”:又因制品的底布和抽绣的纱线是白色的而称“白纱”。
    抽纱在清末光绪年间由传教士传入,之后,逐步发展成为潮汕出口商品中的一大行业。
    抽纱的类别,依原料的质地分,则有棉布、亚麻布、苎麻布、法丝布、竹丝布、玻璃纱和各种化纤等不同织品:就其商品名称分,则有台布、床单、窗帘、枕套、被套、椅套、餐套、手巾、花边等门类:就其工艺技术说,则可分抽通、刺绣、补布、勾针编结四大类。
    潮汕抽纱,由于它的艺术特色和繁多品种,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0年在西德举行的第32次慕尼黑国际博览会上,汕头市潮汕抽纱公司设计师黄汉通设计的一套大型台布(72X100英寸)玻璃纱《双凤朝牡丹》获金质奖。随后,潮汕抽纱公司潮州支公司老艺人设计的特重工116X28英寸的大型玻璃纱“龙凤”台布,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佳作。

你是本文的第1476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文化大观》
作 者: 吴勤生、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