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纱,俗称绣花,农村则称“做花”。潮州抽纱是清末光绪年间从欧美传教士传入的在纱布上所作的抽通工艺,因它是从外国传来的,故也称“番花”。
   抽纱的种类很多,以布料分,有棉、麻、棉麻混纺、法丝、玻璃纱和各种化纤等;以工艺技术分,有抽通、刺绣、补布、勾针编结四大类。抽纱图案印在白色的纱布上,其规格有大有小,最常见的是42厘米乘42厘米,图案有简有繁,最简单的有花边、通花、龙眼花等,繁的图案多种多样,如花鸟虫鱼、山水等。
   绣花有几种针法和针线,其中大部分以一个直径约30—40厘米的藤制复合圆规 (花规)为依托,操作者先将圆规拆开,再将印有图案的纱布盖于内圆规上,然后将外圆规套住纱布并夹紧拉平,就可以开始作业了。
   抽纱工艺品的用途很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床上用品,如床单、枕套、被套等;二是装饰品,如台布、窗帘、椅套、手巾以至张贴在墙壁上;三是餐桌饰品,如餐套(放于盘碗下面)等,此外,日本商人还创造性地将抽纱工艺品的花鸟虫鱼图案按其需要剪成一组一组,镶贴点缀于女性服装上,如和服、内衣等,令其华丽高贵经济价值倍增。
   绣花者,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年龄从10多岁至40多岁,其中少女少妇占绝大多数。潮汕妇女一贯勤劳善织,一般农家女孩十一、二岁时,母亲便开始教其绣花,至十四、五岁便手艺娴熟能赚钱帮助家用了。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笔者常见到乡村中的绣花女三五成群或聚于院子里的大厅上,或靠墙蔽日排成一行坐于巷道中,或约会于村旁溪边的大榕树下(夏天),她们边飞针走线边谈天说地,十分惬意。她们无所不谈,谈乡情家事,谈穿衣打扮,谈婚论嫁时而笑声朗朗,时而私语切切,给穷山僻壤的乡村铺设一道道舰丽的风景线,给庭院巷道增添一股股朝气和活力。
   别看绣花女穿着漂亮整洁的衣服坐在椅子上做针线活很轻松,其实她们是在镌刻花鸟雕镂山河,务须针针用心线线费神,加上很多绣花女或因经济拮据或因花期告紧常常“开夜车”赶任务,埋头于微弱的煤油灯下,直至午夜才歇息,如此日复一日,也是够辛苦的。
   据了解,从经营者到绣花女,要经过2—3个“放花人”,他们像作批发生意一样把抽纱原料一级一级批发下去,最后到了绣花女手里,任务完成后又从下而上回收和检验最终汇集到经营者那里统一包装出口。
   改革开放以前,一名心灵手巧的绣花女一个月下来可以获取三、四十元的报酬,年龄较大的月收入也有二十多元。改革开放以后,绣花的工价也随着物价的上涨而升高。绣花酬金是农村一项重要的副业收入,很多家庭孩子的学杂费、日常费用、添置新衣以至大男人的吸烟钱大多来自绣花。绣花女虽然忙忙碌碌日无暇晷,但一想到绣花可攒钱持家,心里也就乐滋滋的。  

你是本文的第1105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6-05-17
作 者: 方礼豪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