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汕头教育学院院长任上,曾经邀请中山大学黄家教教授来校讲学。交谈之间,他言及他的父亲黄际遇先生的学术与人品。还谈到家中藏有父亲的数十册日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准备广泛征集潮人文献,设置“潮汕文化名人档案库”,我们便想到了《黄际遇日记》。经过与黄家教教授商量,再由他与诸兄弟取得协议,认为《日记》为先人遗泽,十分珍贵,但因其内容博大,篇幅浩繁,一时难以出版,最后都同意将它们交给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作为宝贵典藏,永远收存。 《黄际遇日记》送达“中心”后,一直细心保藏。我曾经陆续借阅过10多册《万年山中日记》,其感觉正如我当时说的“目迷五色,如入宝山”。我们要承认这是很难读的日记,除内容广博外,还由于它全部用的是文言文,有些还是华丽富赡、用典很多的骈体文;文中用了许多古今字或通假字,而且绝大部分没有断句,不加标点。我在研读过程中,深感潮汕文化积淀深厚。像黄际遇先生这样的人学殖之富,才气之高,成就之广,不但在潮汕罕见,即使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如他在大学中可以同时在数学系和中文系开课,便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1995年为黄际遇先生诞生110周年、逝世50周年。应《潮学研究》编者之邀,我写了《黄际遇和他的〈万年山中日记〉》在该刊刊出,粗略地介绍了《日记》的来历、特点及其蕴含的学术价值、文学价值及史事价值,虽然只能说是有浅尝,我的态度自问还是比较客观的。该文最后想说说黄先生对潮汕文化的一些见解,但材料无多,不及细说。这篇介绍性文章草成之后,为了郑重及不出纰漏,我还特意寄给身在广州的黄家教教授审读。他复信表示认可,这才发表。 在此以后,黄际遇先生其人其成就日益被人注意。陈平原、林伦伦诸位潮籍教授都在不同场合谈及先生,表示景仰。年青学者陈景熙同志还竭力搜求有关黄先生的史料包括饶宗颐先生对黄的评价等,初步整理出一部《黄际遇先生年谱简编》。经过他们的推介,《黄际遇日记》于是更加引人瞩目。 由于时间和精力方面的原因,后来我虽然又借阅了好几册《日记》,续有新的发现和惊喜,但总感学力不足,很难把握全貌,只能以《杞记》形式记下一些片段,陆续在汕头报纸上发表了《黄际遇与黄侃的交谊》、《黄际遇笔下的章太炎》、《黄际遇评说丁日昌》、《黄际遇论潮汕方言》、《黄际遇与工夫茶》五段小文,最后三篇是与潮汕地域文化直接有关的。 2010年我收到武汉大学校史编辑研究室内部发行的《武汉大学校史简编》(我是武大校友)。其中谈到黄际遇先生(1915-1920年他曾在武汉大学前身武昌高等师范学堂任数理部主任)当时的教育主张和教育实践,见解先进而且效果良好。我也写了一篇短文在汕头报端介绍。 黄际遇先生是我景仰的一位潮人大学问家,惭愧的是我虽有缘跟他的《日记》接近,却无力窥其涯岸。今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下了很大决心将珍藏的数十册《黄际遇日记》影印出来,公之于全国文化界,我想这理当算作一桩大事、盛举。黄先生生于清季,成长、开花于民国时期,一生饱受社会现状恶劣与颠沛流离之苦,然而学养高卓,育人无数。他还来不及尝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欢悦便猝然离世,不能不说是学界的损失和潮人的遗憾。研究他的遗著包括其日记,不单可以直接学习到他的治学精神治学成果,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还能从中了解到民国时期中国学术界的风云和不少大师的风范。对我们后学者来说,应当在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开拓,在潮学研究与中华文化研究的故枝上再绽新葩。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