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英歌是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舞蹈,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扬正抑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它肇始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爱打拳练武,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来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世代相传,逐步发展为南方汉民族优秀民间传统舞蹈。清代乾隆年间旱塘人成技创编“英歌舞”,传教于民。清代咸丰年间铁山许亚梅、大长陇陈娘康借唱英雄为名练习武艺,以备义师再起,也是普宁英歌较早的著名传人。

  普宁英歌是一种壮美阳刚的汉族男性群体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表演队伍人数少则24人、36人、72人,最多可达108人。表演者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表演时队列图形变化丰富,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麦穗花”、“田螺圈”等样式,动作套式亦五花八门,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态各异的舞姿动态,形成特有的动感和韵律,场面恢宏,气势磅礴。主要情节有“下山打探”、“急水渡泊”、“化妆卖艺”、“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凯旋归山”、“欢庆团圆”等。动作和图形都是从练兵和攻城阵法演变而成,变化多端,充分表现了梁山泊英雄好汉机智勇敢、锄奸除恶的豪迈气概和战斗风貌。中间部分是化装拉弦唱戏。节目有《洗佛》、《牵猪》、《拖车》、《抛网》、《双摇橹》、《桃花过渡》等,其节目可视实际情况而增删,但节目不能少于三个。

  普宁英歌威猛、雄浑、粗犷、豪迈的表演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有“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的美誉。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普宁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你是本文的第1449位读者
来 源: 《南方周末》|
作 者: 孙海茵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