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粤东潮汕地区、福建等地。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广东潮阳市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县市,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在农村,英歌被群众看作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驱邪的魔力。一般参加英歌队者都应是年轻力壮、英武潇洒的小伙子。表演英歌舞者在平时的生中和周围群众关系极好,朋友也多。姑娘们对他更有一种爱慕之情,常常从英歌队中挑选自己的意中人。特别是头槌和二槌,更是姑娘们追求的对象。跳英歌舞历来被视为吉祥的化身,人们认为跳英歌舞是“好彩头”。这年谁能够进入英歌队,这年办事就顺利,事事如意。普宁县是流行英歌十分广泛的地方,这里的村民认为跳英歌能把妖魔鬼怪、歪风邪气驱赶净尽,以正压邪,确保平安。所以,一些大型建筑的奠基、办公大楼落成、大桥通车、学校庆典仪式举行时,都免不了要请英歌队大舞一番。在乡村,百姓们只要听到英歌声,就在门口作好了迎接准备。英歌队来了,户主就鸣炮邀请,这时英歌队就得进入院内,在院内表演一番。人们认为,经过英歌队舞过的房屋,能永保平安。

英歌舞的由来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

  “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

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

英歌舞的流派

     潮阳英歌在广泛的流传中形成不同的流派、风格,若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慢板英歌节奏较慢,所用舞棒比其他流派长,其基本舞法是三下槌或四下槌构成一组动作,慢中见势,势中显气,凝重古朴而又舒展优美,此外,还有“醉槌”英歌,舞者舞时形似醉汉,别具神韵。慢板英歌主要流传于我市的棉北、文光、城南一带。

    中板英歌的节奏较之慢板英歌略快,基本舞法有打五棒、打七棒(英歌棒)构成一组动作的,也有打八棒、十棒、十一棒、十三棒构成一组动作的,锣鼓点与慢板英歌有明显的不同,前者鼓点中间,有停顿和拉长,后者则是连续敲点。中板英歌主要也流传于棉北、文光、城南一带,其特点是稳键中见潇洒,古朴中现圆活。

     快板英歌的节奏快,鼓点紧,并随着队伍的阵势开合而多变,所用的英歌槌较短,运槌灵便,快板英歌一般分为三类,对打套式、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对打套式是运用英歌本身具有的单槌、双槌等表演程式,溶进了南拳的单打、双打、三面打、四面打的拳路套式,由于南派武术的有机溶入,因而舞蹈动作显得特别勇猛威风。南山文派英歌的特点是参舞的队员不是全执舞棒,而是前部分的队员两手各执舞棒,后部分的队员则一手执小鼓,一手执鼓槌,槌鼓共鸣,热烈活泼。在舞蹈过程中,间或出现“渡江”的表演程式,使得舞蹈旋律具有峰回路转、浓淡有致之妙。这是南山文派独有的特色。南山武派英歌的队伍结构和表演形式,类同南山文派,所不同的是武派没有“渡江”形式,武派的特点是在阵图的变化中,每每出现一组由打二十多棒到三十多棒的“敲击组合”,突出“武”的威勇,使得场面更加雄奇壮观。

     在潮阳英歌中,还有与上述各流派英歌风格迥异的“女英歌”,女英歌衍生于男性英歌,但其风格又有别于体现阳刚之美的传统英歌,演起来轻盈活泼,矫健俏丽,令人耳目一新,可说是一枝独秀。女英歌产生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女英歌队近年来有开展活动的主要是:贵屿镇的华美和龙港等村的女英歌队。

   在潮阳英歌中,有条件的地方,还配有英歌后棚,所谓“后棚”,就是紧接在英歌队员后面的表演队伍,大致表演戏曲片断和武术等,近年来,以潮阳来说,大多数英歌队不带“后棚”。至于前棚的英歌队员,名额也没硬性规定,一般视本乡“壮丁”多少而定,有24人的,有36人的(俗称36天罡),有72人的(俗称72地煞),也有108人的(扮成梁山泊108好汉),棉北办事处的后溪英歌队,便拥有108名队员,是潮阳市目前一支队员数最多的农民舞蹈队。

     英歌舞的舞蹈内容英歌舞的舞蹈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梁山伯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还有一个是梁山伯英雄化妆劫法场救宋江。

    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一根不是很长的圆木棒,称为“英歌槌”。“英歌槌”的长度一般为1.2尺到1.8尺。女子用的一般比男子用的要短,一般是1.2尺。英歌的队员的装扮,是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别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二槌是林冲,三槌是鲁智深、武松。 英歌舞的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这种舞蹈阳刚而恢宏;现在成了人们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

你是本文的第1060位读者
来 源: 大潮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