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歌册是潮州俗文学中最流行的说唱文学,它是从弹词演变而来的。我国弹词分南北两大流派:国语弹词和方言弹词。大鼓弹词为北派弹词,也称国语弹词。江浙秦淮流域、广州珠江流域、潮州韩江流域、福建闽江流域的说唱文学,谓之南派弹词,也称方言弹词。江浙、广州、福建弹词,只是撷取故事中动人的片断经文人润饰而为歌妓弹唱的小曲;潮州歌册之所以成为千家万户,一代代妇女百唱不厌的缘由,则是它以恢宏完整的故事内容,浓重的场景渲染和扣人心弦的人物心里活动刻画,给歌者或听者留下恋恋之情,听一卷潮歌如同观赏一出大戏,几百年来对潮州妇女的精神熏陶、普及文化教育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著名文史学家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今日所见国语弹词,其年代很少在乾隆以前。”这只说国语弹词的历史。至于潮州歌册这一方言弹词因被封建社会视为“书正歌邪字无曲”而未载入史册,从旧版歌册看均是咸丰至同治年间的刻本,这可作为探究潮歌产生年代的线索。旧潮州歌册刻印商皆集中于潮州府,刻录发行最多的当推潮城李万刊号及第二代子族的李万利老店、万利春记、万利生记,还有王生记、陈财利堂、吴瑞文堂、王友芝堂都创店于清末,汕头升平路的名利轩创店于民国之后,这家刻印商在重整旧歌册的同时注入民主革命的新思潮,如:讴歌民主思想的《新中华》,赞颂辛亥革命人物故事的《许友若》以及《澎湃歌》等,大力传播民主思想。可以这样说,清咸丰以前潮州歌册已在民间以口头哼唱,迨至咸丰年间才刊刻印行,达到极盛时期而广为传播。

    潮州歌册的题材可归纳为四大类:其一、根据历史演义小说改编。如:《隋唐演义》、《十八寡妇征西》;其二、历史知名公案。如:《大红袍》、《小红袍》、《七尸八命》;其三、才子佳人故事。如:《临江楼》、《吴瑞明》、《西厢记》;其四、根据地方故事民间传说编写。如:《苏六娘》、《龙井渡头》、《金花牧羊》。
    潮州歌册的作者多数出自落魄秀才、闲散文人、潮剧艺人或记账先生之手。据刻印商号家族记述:抗战前潮城柯逸士秀才写过《曹翠娥》,他还是辛亥革命故事《许友若》的作者;潮安浮洋潮剧艺人洪舜曾编写《龙图骑竹马全歌》;潮城瑞文堂记账先生余芝伯编过《甘露寺选婿》、《桃花扇》;揭阳京岗失业艺人孙耀存自编自唱,手拉椰胡,穿街窜户换取一升半升米渡生,这是方言弹词演化为走唱文学的刍型。旧社会在重男轻女的现实中,即或处于高第门庭的女子很多也难于接受文化教育,她们都感到精神饥渴,同寅姐妹、妯娌之间常常围坐一起纳凉或互访,或边绣花边舂米边纺纱而念念不忘歌文,从听歌册到学会唱歌册中获得文化滋润,不仅学到文字,还懂得历史知识并从私奔、自由择偶的歌册中得到妇女追求解放的启迪。因而她们嗜歌册如命,潮州歌册成为她们的良师益友。她们被潮州歌册故事吸引:听到忠臣被害就咒骂奸,听到公子落难得救就宽心舒气,听到情郎与小姐相会就眉飞色舞。潮州歌册牵动着潮汕妇女情感的激发。

    潮州歌册具有三大特色:其一、通俗性。语言浅白平易夹杂方言掌句,口语化,音韵悠扬和谐琅琅上口,虽以七言、五言为套格,情节紧张时有多变节奏以增强表达和感染力。其二、地方化。根据外地题材编写的歌册也泛溢潮俗文化的特色。如:以浙江题材编写的《小红袍》名歌,在编写徐鸾英姑嫂元宵赏灯的场景:“也有英歌十几班,也有锣鼓闹呛呛,也有皮猴共吊戏,也有白字共乱弹”。好像徐鸾英姑嫂赏灯不在杭州而是在潮州。语言、细节、风物渗进潮俗特色,让歌者感到亲切。其三、内容广博,包罗万象,情节曲折、生动,融中国小说、戏曲、弹词于一炉。如:《龙井渡头》的故事情节很强烈,但作者不一味发展故事,而是有主有次展示细节。在表现林绍这个穷秀才原配余氏重钱忘义改嫁他人,和林绍衣锦荣归忍辱求全两个情节中波澜起伏。潮州歌册既有“戏笔造歌劝善良”又有“悲欢离合的鉴赏”、“扬善征恶的箴言”,才一代又一代使歌者醉心。

    潮州歌册深受文艺界珍视,1982年12月《木鱼书·潮州歌册叙录》问世,其间有介绍潮州歌册的现实价值;1983年8月《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有潮州歌册条;著名文史学家赵景深主编的《古代曲艺选集》中辑篡潮州歌册《吴忠恕》、《宋帝昺走国》部分精采段落并对潮州歌册加以评介;潮人俗文学家薛汕在北京整理编篡了《潮州歌册选》约四十万字,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潮州歌册不再是偏居一偶的闲花、野花,它以俗中有雅的魅力登上中国文坛的大雅之堂。它是中国说唱文学南方弹词的一朵奇葩。

你是本文的第1493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9-05-13
作 者: 许继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