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海教授1937年8月13日生于上海,祖籍河北。从小自学琵琶等多种民族乐器,较早接触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57年刘德海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深造,同时接受系统的西方音乐教育。毕业后留校从事琵琶教学工作。
    1970年刘德海担任中央乐团独奏演员。六十年代初起,刘海德先后访问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共三十多个国家,并在那里进行了大量演出。1979年开始,他与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及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三次合作,演出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乐曲,1981年以来,刘德海还与柏林交响乐团、德意志广播交响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他的高超技艺、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极大的演出热情,吸引和征服了国内外广大的听众。
    刘德海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作为一个研究了50年民乐的大师,他也曾注意到古老的潮乐,但真正震撼他内心的是2001年秋天的那场原汤原汁的潮乐演奏。
    2001年10月,第十一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在北京举行。广东潮剧院应邀在北京长安大剧院表演,他们带来了古朴清新的潮剧和潮乐。在演出场地有一位特殊的观众,他就是刘德海教授。刘教授不是潮人,但作为一名深爱民乐的大师,潮乐引起了刘教授的关注,当悠扬的古韵在剧院里回响时,他惊呆了“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这么纯朴、自然不造作的音乐。”
    在音乐作品“包装成份”越来越重的今天,刘海德教授一直在苦苦找真正的、纯粹的音乐。那种完全抛弃“包装”的、非常自然纯朴的音乐到底在哪里?“在长安剧院听完演出后,我知道我找到了,它就是潮乐!”刘教授激动地说。
    他还说,“现代的音乐,越来越多地被功利所左右,作曲者在作曲时,演奏者在表演时都不由自主地受表演效果所左右,他会为了别人的掌声,甚至某种利益去创作、去表演,而背离了音乐作为作者、表演者表达自我内心情感的本来目的。但是潮乐没有,它的音韵是那么清新自然,丝毫没有造作的成份,它的表演者在台上也是那么自在,它是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而不是刻意去感动台下的观众,这才是真正的音乐。”
2002年2月,潮汕迎来了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的师生,他们是由刘海德教授亲自带队,专程来潮汕地区领略潮乐神韵,研究这些古老而典雅的曲目的。他们的采风活动得到汕头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市长李春洪亲自指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小斌直接负责接待配合。
    采风小组先后走访了汕头、澄海、潮阳、达濠、河浦,欣赏了汕头市潮州音乐曲艺团、澄海潮乐研究会、澄海西门潮乐社、潮阳民间乐社、达濠儒乐社、河浦河北潮乐社、汕头戏校、广东潮剧院等专业和业余乐师们的演奏。无论是气势磅礴的潮州大锣鼓、轻快俏丽的潮州小锣鼓,还是韵味隽永的潮阳笛套音乐、抒情委婉的潮州弦诗乐、曲雅清悠的潮州细乐都让他们赞叹不已,久久的陶醉。
    这些古曲给大师带来一个丰富的音乐世界“潮州音乐作品丰富,风格多样,调体变化复杂,刚柔兼备,潮乐几乎很少受到商品的污染,没有异化现象,至今仍保持一种平和、超然、朴素的情趣和向上的人文气息。”刘教授这样总结潮乐。
    在采风的基础上,民族乐团的师生回京反复研究排练,时间达半年之久。2002年10月,又是一个金秋时节,由国家文化部组织的、代表中国音乐活动最高级别的“2002北京国际音乐节”举行潮州音乐专场演出。在如此高级别的音乐活动中推出一个民间音乐专场,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刘德海教授的主持下,潮乐专场音乐会从弦丝联奏开始,《迎仙客》、《千家灯》、《百家春》接连起奏;随后,弦诗《大八板》、潮阳笛套古乐《八仙欢宴》、琵琶齐奏《柳青娘》等潮乐名曲先后上演;当压轴节目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响起的时候,整场音乐会达到了高潮。古朴的潮韵倾倒了许多中外观众和大师。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民乐复兴计划从潮乐开始。为了发扬光大中国地方民间音乐,刘德海教授提出了“1”行动计划,安排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一年学习一个地方民间乐种,而这整个民乐复兴计划将从学习弘扬潮乐开始,并把2002年定为“潮州音乐年”。

你是本文的第1174位读者
来 源: 汕头大学图书馆
作 者: 汕头大学图书馆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