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布袋”许淑婉 文化习俗 图1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在我认识的潮剧演员中,有的将红氍毹当作艺术的殿堂、梦想的天地,更有将其视作灵魂的寓所,生命的所在。14岁投身艺术,半个多世纪从未缺席,为潮剧梨园增添超过100个光彩人物,拥有“铁嗓子”、 “戏布袋”、舞台“长青树”雅号的潮州市潮剧团著名演员许淑婉,便是这样一位将艺术与舞台视作生命全部的人。
    早春二月,笔者又一次见到了许淑婉:大红的呢绒上衣衬上绿色的围巾,让年届古稀的她越益显得神采飞扬。其实认识淑婉姨好些年了,每次见面,一演员,一观众,话题自然绕不开共同喜爱的潮剧,说表演,话角色,从戏里到戏外。说到动情处,许淑婉时而莞尔,时而开怀,对潮剧的殷切之情,溢于言表。
    “红玫瑰”崭露锋芒
    许淑婉1946年出生于潮州市郊一个教师家庭,成长的岁月里,正赶上了戏曲改革,潮剧艺术焕然一新的时代。那时候充斥耳目的,常常是一曲曲“动过宫墙”的潮音,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戏出。久而久之,小淑婉也能跟着戏中人物哼上几句:“春风践约到园林”,“帘外春风,催醒桃花满树红”……她声音好,音准佳,一开腔便如雏莺试啼,唱得有模有样,常常博得人们叫好。
    14岁那年,许淑婉考上了潮安县正天香潮剧团,4个月后正式登台,在折子戏《撞马》中以刀马旦主演红玫瑰,从此一鸣惊人。
    从踏进梨园的那天起,许淑婉的努力和拼搏便是出了名的。“吃得苦中苦,方有人上人”,于是乎,在阵容强盛的剧团,在一众艺术人才中,数十年间,她依然显得那么出类拔萃,那么引人注目和不可替代,是剧团的翘楚人物。很多戏,古装的,现代的,她都是不二的主角。那个时代,没有包装,也少见宣传,有的是纯粹的艺术比拼,凭实力说话。
    “铁嗓子”成“镇棚”之宝
    行内人都知道,许淑婉有 “铁嗓子”的美称。潮剧声好的艺人不少,更难能的是唱曲入情有味,许淑婉正是这样一位声好又唱得好的演员。她音色好,声线厚,乐感好,哪怕是一个行腔,一个转韵,都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宝莲灯》的三圣母,《三凤求凰》的蔡兰英,《巡按审母》的柳玉婷……一个个角色,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真挚生动,婉丽动人,唱出了人物,唱响了剧目,也唱红了她自己。即使到了古稀之年,她明亮的声线,饱满的气息,仍让观众啧啧称赞。
    翻开许淑婉的影册,犹如打开了一幅艺术的长卷,她50年的粉墨生涯,在方寸之间一一展现:《金菊花》的小红、《红灯记》的李铁梅、《假王真后》的燕姬、《姐妹皇后》的毕后、《金枝玉叶》的尉迟燕娘、《活捉孙富》的杜十娘、《五女拜寿》的双桃、《五女征南》的洪凤英……人物灵活多变,角色异彩纷呈,优美的唱腔顷刻似在耳边回响。在一个个或古典或现代的人物中,笔者最为喜欢她在《二度梅》中饰演的陈杏元,扮相清秀典雅,唱腔清越婉转,表演成熟蕴藉,极富艺术美。在“祭梅”一场,行腔委婉深沉,迂回荡气,表演化虚为实,虚实相生;而到了剧中的重头戏“重台别”,其演唱更是臻于化境:唱声穿云裂帛余音缭绕,表演抒情写意酣畅淋漓,声艺俱全的魅力感动了万千观众,迄今仍成为传唱不衰的潮剧经典名曲。
    许淑婉的好声腔无形之中还成了剧团的“镇棚”之宝。下乡演戏,台前时常哄嚷嘈杂,许淑婉一出场,那坚实淳厚、颇具穿透力的音腔,一下便把观众给“镇”住了,棚前顿时安静了下来。百闻不如一见,笔者曾目睹她下乡演出的这一幕,可见她的“铁嗓子”并非虚封。
    “戏布袋”的演戏“心法”
    戏曲中有一副名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许淑婉的功底扎实,戏路很广,能胜任不同行当、不同性格的角色。她初入行学花旦和刀马旦,其花旦表演,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中南会演时已备受好评 ,尔后在舞台的磨炼中,她刻苦钻研,不断延伸行当增长才华,闺门旦、青衣、老旦、甚至反串小生、女丑,皆手到擒来,演谁肖谁,是潮剧界屈指可数的“戏布袋”。
    上世纪70年代初,许淑婉在现代戏《红灯记》中饰演李铁梅,每到一处演出皆受到“热捧”;恢复古装戏后,正值盛年的她在潮州、揭阳、汕头等戏院主演《小刀会》的周秀英、《宝莲灯》的三圣母等角色,一演便是一两个月,所到之处,场场爆满,引发轰动。那种满城争看、满座叫好的盛况,迄今仍成为剧团人津津乐道的光辉历史。排演《三请樊梨花》的时候,许淑婉年已不惑,但她唱、念、做、打,一应俱全,以刀马旦应工樊梨花,在剧中不少阵前对垒的武场,边唱边武,游刃有余,特别出彩。
    “主要是要熟谙剧本,抓住人物特征,才能演出不同的这一个。”许淑婉道出了演戏的“堂奥”。
    的确,每接到一个角色,她都熟读剧本、细研人物,从身份、性格和情节入手,对唱词、对白反复吟哦讽诵,找准情绪和语境,并根据音乐过门、情景设计表演与动作,通过运用唱念、表演程式等综合化艺术手法,以及生活的体验和提炼,融会贯通,实现传统与生活严丝合缝的嵌合,使人物丰满厚实,不流于脸谱。难怪她的角色,看起来不但不乏传统程式之律韵,又具有现实生活的灵动。
    上世纪80年代初,她在《莫愁女》中饰演邱彩云,把表面惺惺作态实则暗里藏奸的少夫人形象,刻划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其耍尽机关挖眼夺情迫害莫愁的行径,更是引起了“公愤”。一次在大同戏院演出后,她正在后台卸妆,忽然从镜子里发现不远处有人对着她指指点点。数十年粉墨人生,在台下被人围看并不稀奇,开始她并没在意。可随着围看的人,从一个两个,三个五个,到八个十个……不断多起来,叫骂之声亦越来越响。一时间她竟成了“千夫所指”。许淑婉没想到,自己第一次演“坏人”会落得如此“骂名”。其实,千百年的中国戏曲,讴歌真美,鞭挞邪恶,在观众心中早已形成一把道德与价值标尺,而这,正是她逼真表演带来的“后果”。
    “长青树”戏缘未了
    从投身梨园到正式退出,许淑婉横亘潮剧舞台长达半个多世纪。50余年间,她心里始终装着观众,从未请过一天假,从未离开过她心爱的潮剧。平均每年她有两部作品问世,一生演了百部剧作,常常是老戏还在演,新戏又登场,老戏新戏交替不断,将她忙个不亦乐乎,是名副其实的舞台“长青树”。
    许淑婉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获得省政府颁发的先进工作者称号,她的“劳模”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对潮剧,许淑婉始终怀着敬业之心和热切之情,一切服从演出需要,从大局出发,即使是年过耳顺,仍然坚守在演出最前线,一年四季200多场的演出,与年轻一代同演、同吃、同住,从不搞特殊、摆资格。一次因为演出“踏拍”(误场),隔天她写了检讨书,当着全团演员作自我检讨。剧团历来“团风”严谨,正是许淑婉等老一辈谨小慎微、严于律己的精神,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
    一辈子演戏的她,获得很多荣誉,拥有很多戏迷,海内海外,各个年龄层都有。她多次随团献演于泰国、新加坡、香港、澳门、上海等地,在潮汕、东南亚及港澳地区享有很高声誉。观众对她关心有加、呵护备至,这让许淑婉倍感欣慰。2009年6月,潮州市委宣传部、潮州市文广新局还联合为许淑婉举办了从艺50周年专场演出,并颁发“德艺双馨”潮剧艺术名家荣誉证书。
    “淡极方知艳,清疏亦自奇。风霜都历尽,留得后开枝。”经历过父亲被打成“右派”、全家遭殃的艰难岁月,也享受过星光灿烂、备人瞩目的荣光,岁月淘尽铅华,沉淀出许淑婉从容自若的优雅。天生乐天的她,对过往的艰难与困苦,也只是轻描淡写,脸上时常带着阳光的笑容。功成名就的她毫无架子,也不见明星“气焰”,对潮剧依然保持着纯粹的情结。不是生存的需要,不是名利的事儿,半世纪的相依相伴,潮剧已完完全全地融进她的生命,刻入她的骨子里,成了她人生不可或缺的内容,几乎占据了她生活的全部。这份赤诚,感染了她的侄女、甥女也加入到潮剧队伍中来。淡出舞台后,许淑婉本该好好颐养天年,曲肱而枕,含饴弄孙,但对潮剧的一往情深,使她退而未休,甘心化泥护花,转而倾注于潮剧头饰的设计制作,剧团不少剧目的旦角发髻,都出自她之手。“花边雾鬓风鬟满”,许淑婉也乐此不疲,在头簪云鬓的点缀梳理中,日复一日地续写不了的潮剧情……

你是本文的第132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6、4、3
作 者: 陈泽楷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