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潮剧舞台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中,有被称为潮剧“三块宝石”的三个折子戏,它们是《杨令婆辩本》、《扫窗会》、《闹钗》。 它们为什么被称为潮剧“三块宝石”,其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日前,广东潮剧院原副院长、潮剧理论家林淳钧老人娓娓而言,道出了此中的故事: 1957年4月,潮剧与琼剧、汉剧组成广东潮、琼、汉剧赴京汇报演出团,潮剧有60人参加,在北京演出27场。而在5月15日,中南海怀仁堂三个剧种的联袂演出上,潮剧所推出的就是《杨令婆辩本》、《扫窗会》、《闹钗》三个折子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人观看后,登台与演员合影。 这是“南国鲜花”的潮剧的首次赴京,并登上中南海舞台,所以著名戏剧家田汉赋诗赞说:“潮音今已动宫墙”。潮剧发源于南戏,虽然已有400多年历史,却只是流行于粤东、闽南的地方剧种。由于潮籍华侨的足迹,也已在东南亚有了影响。但真正的跨越岭南,亮相北京,却是此时开始。潮剧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不少北京观众眼前为之一亮。 与京剧比,它无疑是一种新鲜的艺术奉献,三个折子戏,不要以为只是小戏,却包含着潮剧最具特色的艺术表演风格,有老旦、生旦、丑等行当的精彩表演。当时潮剧界表演家,老旦泰斗洪妙先生,以独特的男反串老旦的角色主演了《杨令婆辩本》,姚璇秋、翁銮金以传统的生旦角色主演了《扫窗会》,蔡锦坤、黄瑞英合作,以潮丑应工主演了《闹钗》,十分成功,不但征服了观众,同时赢得了许多艺术同行的称赞,而潮剧“三块宝石”,就是京剧艺术家李少春评价之语。 林淳钧介绍说,潮剧首次在北京演出期间,全国剧协召开两次座谈会,全国音协也召开了潮剧音乐座谈会,文艺界人士纷纷发表了看法。《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文艺报》、《戏剧报》等,也先后发表了评论文章。 他说,戏剧家孟超先生就十分欣赏洪妙先生的表演艺术,说《辩本》的老旦演员演得很好。从演出中可看出他的功夫不同凡响,不但有外形动作的创造,唱声也十分嘹亮…… 《杨令婆辩本》取材于《万花楼》传奇,是潮剧长连戏《狄青全传》中的一折,属老旦应工戏,本折只演佘太君闯殿闹殿一节。但洪妙先生以他男儿之身演活了所扮演的杨令婆这个角色,可谓是传神阿堵。在这出戏中,洪妙先生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致观察,把他看到的老妇人的动作加以艺术化,同时结合杨令婆的特殊身分,通过动作与自己独具特色的唱腔完美的融合,创作出独步舞台的角色,所演的杨令婆因此成为潮剧老旦的一个代表,至今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这出《杨令婆辩本》,洪妙先生誉满北京,也被潮剧界称为“活令婆”。 林淳钧说,洪妙先生出神入化的表演,尤其男扮女角的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曾有观众写信给他,称他为“洪妙女士”,由此可见一斑。 洪妙是个视戏如命的演员,他不识字,却能把戏词强记在脑,并加以揣摩、发挥。他把生活艺术化,更多地生活在戏里,细心观察、模仿老年妇女的举止,并融于所表演的艺术人物中,而长期摸索而形成的真假声运用的唱腔,更是独创了潮剧艺术中的“洪腔”流派。 笔者犹清楚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已经是近八旬的洪妙先生犹活跃于潮剧舞台,唱响了潮剧史上不老的传奇。他的演技炉火纯青,塑造的舞台艺术人物,成为后来潮剧演员所学习的典范。《杨令婆辩本》他演了一辈子,已是不可超越的潮剧艺术高峰。 林淳钧说,青年姚璇秋在《扫窗会》中,也一鸣惊人,与洪妙先生不同,姚璇秋是潮剧舞台新秀,但她把剧中的人物内心活动刻划得深刻细腻,感情抒发得饱满酣畅。她的委婉,与如诉如泣的唱腔,牵动了观众的心。这折戏是出自传奇《珍珠记》的一折。描述王金真扫窗会见丈夫高文举,至被迫逃离温府一段故事。由于姚璇秋的出色演出,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田汉先生因此赋诗相赠:“争说多情黄五娘,璇秋乌水各芬芳。湖边细柳迎环佩,江上名桥走凤凰。法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难忘花落波清夜,荡气回肠听‘扫窗’。” 林淳钧说,当时赞好的行家很不少,如中国戏曲学校校长李紫贵就说:潮剧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扫窗会》,音乐处理很深刻、很美、很幽雅。王金真丢沙以后,那几声“苦呀”,与高文举的怀疑呼应,实在唤得太妙了。它已经不是单纯的叫板,而是深刻地表达了人物的感情,深深打中了人心。 而我国戏曲理论家张庚也很欣赏,说,《扫窗会》唱做十分细致,情绪的进展极细腻,感情是一层一层、一点一滴的深入下去,通过窗户把戏逐步开展,这样的匠心是话剧少见的。 梅兰芳看完《扫窗会》后也对姚璇秋留下深刻印象,他指导姚璇秋说:你在演出时两次举起手中的扫帚“扫”高文举,用了两次“纺花手”的动作,属于重科。姚璇秋因此体会到戏曲表演忌重复的奥秘,艺术上得以提升。 在得知毛主席将莅场观看时,几十年后的姚璇秋还对当时紧张和兴奋的心情记忆犹新,她说兴奋中也夹杂着一些担心:“我能演好吗?毛主席能接受潮剧吗?”想到毛主席就在咫尺之遥,她多么想揭开布幕偷看一眼。然而,她很快就意识到:这些小情绪会影响演出!于是她只好拼命控制情绪,告诫自己要好好表现,为潮剧争光。终于她的演出获得了成功,也因此奠定了她在潮剧中的代表性地位。 潮丑在潮剧中很重要,林淳钧说,在潮剧界有“无丑不成戏”之说。《闹钗》是源于传奇《蕉帕记》的一折,是潮丑特色的传统剧目。剧中有大量潮丑表演动作,如精妙绝伦的扇子功表演,就很考功夫的。他说,潮剧的丑与别的剧种不同,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它往往诙谐有趣,奇峰兀起,有意外之妙。同时,又最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在《闹钗》中潮剧丑角表演家蔡锦坤,通过扇子功的表演,出神入化地把花花公子胡琏无理取闹的“闹”字演活,把潮丑艺术充分地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观众和行家的高度评价。 林淳钧展示了诸多艺术家的由衷赞许,其中孟超说:《闹钗》表演有传统特色,扇功很丰富,风格也很突出,这次演出的成功,是想象不到的。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那年昆剧名家王传淞看了《闹钗》,对蔡锦坤所表演的扇子功,十分赞赏,演出之后即找蔡锦坤进行交流,并介绍儿子与蔡锦坤认识,互相学习,成了亦师亦友。 而李少春则说:看了三出潮州好戏……我惊奇地感到他们那种现实主义的传统艺术,是那样丰富多彩。宝仓一启,珍宝无穷……洪妙先生体会的杨令婆,运用了智慧、细致的钻研,是叫我衷心佩服的……姚璇秋演的王金真,翁銮金演的高文举,称得起工力悉敌,璧合珠联……这三出折子戏,包蕴的宝贵艺术是极为丰富的。 岁月悠悠,流走的是时间,流不走的却是艺术,《杨令婆辩本》、《扫窗会》、《闹钗》三个潮剧折子戏,为潮剧艺术赢得了尊重与荣誉。 洪妙、翁銮金、蔡锦坤等潮剧艺术家已经走进历史,成为不朽的传奇,他们的艺术魅力永恒,他们将同潮剧“三块宝石”一起,为人们永远记住。
|
你是本文的第55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6、8、28 作 者: 林伟光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