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去潮汕民间也有流落江湖的艺人,潮汕人称他们为“走唱”。从事走唱的艺人有的是年老艺退,被班主一脚踢开,生活无着者,也有的本是红艺人,正逢艺术的黄金时代,却因时局不稳,兵慌马乱年头,谁还有闲钱闲心思去听曲看戏?大批艺人便失业了。也有的艺人纯因个人原因,无奈而离开舞台,被迫沦为走唱艺人。舞台本来是艺人的阵地,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场所,失去阵地,就失去了生活的依托,为了糊口,不得已而流落街头,走村串户,演唱卖艺,形如叫化子,境况非常凄凉。在旧中国,名艺人走唱卖艺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每朝每代都有,潮汕观众最喜爱的演员洪妙就曾沦为走唱艺人,流落至福建,以歌喉换蕃薯。
    走唱不是今天的“走穴”,没有穴头,也没有经纪人,都是为生活所困而上路。一般人数很少,常是一人或二人,最多者也不过五六人,那已经可以凑起一个草头班子了,其实也形同走唱。
    走唱艺人的乐器很简单,只是一把椰胡,两片敲板而已。其所唱内容和形式:一,潮剧戏曲中的小段,一般有二人,一拉一唱,也有的单人,自拉自唱;二,“扣歌”,唱者也只须一人,手执一副三片敲板,一手握二片,另一手握一片,手敲竹板口唱曲,其音凄婉动人,深受群众喜爱。解放后这一艺术形式曾被搬上舞台;三,挨户诵经、唱曲,此种形式须二人以上。一人肩挑小箩筐,箩筐面上放置一小神偶,神偶前焚香。到了铺户或住户门前,放下箩筐,拿起小铜钟,轻轻摇动,另一人便引吭而唱。唱的无非是通俗小曲和诵简单经曲。唱完段后还要说几句吉利的话,如:“门外唪佛经,家内万事兴,年年生贵子,代代出财丁。”音韵柔和,内容吉祥,铜钟板声也清脆悦耳,主人自然心头喜悦,乐意施以钱米。不过,一般有骨气和有些造就的艺人,不肯为之。他们认为,挨家挨户诵经唱曲,形同“和尚拜街”,就是饿死也不干。
    至于那些数人以上的草台班子,也只是在阴历正月里才能凑合在一起搭棚演出,以此换来微薄戏金。
    解放后,经过“戏改”运动,潮剧界迎来了艺术的第一个春天,艺人纷纷归队,重返艺术舞台,他们不再过着乞丐似的走唱生涯,他们虽也经常下乡为群众演出,但那是经过剧团和政府组织,送戏下乡,与过去的“走唱”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走唱形式在沉寂了十多年之后,又让人心酸的在潮汕农村、码头、车站、圩镇重现。那是在“文革”期间,一些被“扫地出门”的艺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走上这条路,如潮剧名老生李书橱便是其中之一。不过这只是短暂的,“四人帮”倒台后,他们又相继归队或得到妥善安置。

你是本文的第532位读者
来 源: 《潮汕老百业》
作 者: 卢继定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