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历史长河留传下来的戏曲传统剧目,今天,正在经历着变革时代的震撼,面对着观众审美要求不断变易的现实,面对着艺术市场激烈竞争的严峻考验,应当从迷茫和消沉之中振奋起来,摆脱因袭的惰力,强化超越意识,实现自我变革,从而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重新审视戏曲传统剧目的实际价值,既不轻率否定它具有的作用,又不自视过高而固步自封,是实现超越的前提。近年,戏曲前途的“夕阳”说和“衰亡”论带来对传统的冷淡和不屑一顾的态度,以及否认它是社会主义文艺整体不可缺少的成分,是影响传统剧目实现超越的主要障碍。
    戏曲是否衰亡,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答案。中国戏曲史,实际上是剧种的盛衰、生灭史,朝朝代代,经历过多少剧种的生生灭灭,但是,根扎中华民族大地的戏曲总体,却是永生不衰。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意识的积淀,全面地、集中地体现了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情趣、民族气派和文化精神。它的生命力是强大的,它的精华永远具有无穷的魅力。传统剧目是戏曲艺术的载体和安身立命之本,传统剧目就大多数剧种来说,是一笔巨大而珍贵的遗产。实行“三并举”方针,正是重视传统剧目的作用而给它以应有的地位。全面贯彻“三并举”方针,使现代剧、新编古代剧、传统剧共同构成多品种、多层次的色彩缤纷的戏曲舞台,才能同人民群众活跃的生活协调合拍,才能满足观众广泛的欣赏要求。事实表明,建国以来,大批传统剧目经过清污除垢,剔除明显的封建糟粕,闪现出瑰丽的光彩,它们在认识教化、审美陶冶、娱乐消遣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重视民族遗产,强化民族意识,促进传统剧目自我超越,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一项不可忽略的任务。
    发掘内涵,提高品格,是传统剧目实现超越的首要问题。传统剧目产生于封建时代,菁芜并存,封建意识与民主思想相互渗糅,旧观念与精技艺融为一体,它用完整的艺术规则和精湛的表演技艺裹着的思想内涵,既有应当继承的民族美德,也有必须扬弃的封建伦理。传统剧目的自我超越,就是要用现代的观念来观照它的内涵,发扬它的精华,使它焕发和显现新的思想、新的品格、新的风貌、新的情趣和新的气派。在这方面,潮剧的《张春郎削发》、汉剧的《花灯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前者无须脱胎换骨,而在原有的削发所引发出来的戏剧矛盾中,发掘了积极的内涵,使这出戏由宣扬皇权至上,变为对皇权的嘲弄。它隐蔽含蓄的主题,具有很强的多义性,因而有着广泛的启迪作用;后者则是熔炼重铸,从而实现古今相通的注重情义、向往自由的思想意识,重新构思和改编,使一出糟粕杂陈、低俗平庸的才子佳人戏,呈现出高雅清新的新品格。
    应当力求发掘自身的积极内涵,达到自我的超越,力避离开自身,外加思想,随意拔高,成了超越自我而陷入浮浅的功利图解。活跃在传统剧目中的各样人物,是古人写的古人,他们的思想意识,难免受时代的局限,我们不应以今人的标准去要求古人,否定时代的局限,让古人超越时代,就会使古人失去应有的风貌,削弱自身的历史感。《白蛇传》中的白素贞、《打神告庙》中的敫桂英等一批封建时代的妇女,她们为追求人个幸福的婚姻,向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提出了挑战,发出了愤怒的控诉,坚贞不屈,决不妥协,由于历史局限,她们不可能提出超越时代的理想要求,也找不到实现自己理想的途径。但是作为审美对象,她们却给我们以思想启迪和享受。当前,值得注意的是,往往容易以历史局限性为借口来宽容必须扬弃的封建意识继续存在。不应该把今天观众的觉悟,同传统剧目对人物的态度和倾向混为一谈,认为今天观众能够分辨是非,从而放松对封建糟粕的严格剔除。因此,在观照传统剧目的内涵,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清坚贞忠诚与效忠皇权,爱情忠贞与贞洁观念,尊老敬贤与愚孝观念,见义勇为与封建宗法意识等等的是非界限,尤为必要。
    发掘传统剧目的内涵,有两种不同的取向,即着眼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和着眼于封建伦理的揭露和批判。有的剧目旨在鞭挞假丑恶,有的着力颂扬真善美,两种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倾向、不同侧重点,都应当容许同时并存,各自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几年前,粤剧曾经整理上演30年代的传统剧目《沙三少》,尽管整理改编还不够完善,但整理者试图通过一个纨绔恶少淫乱作恶的可耻下场,揭露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丑恶的愿望的做法,是不应否定的。
    传统剧目的自我超越,应该力求进入雅俗共赏的高层领域。但是也应该看到,戏曲产生于民间,在民间艺术孕育下发展形成,通俗是戏曲艺术的基本品格,把戏曲引向贵族化,只会失去自己的观众。就当前戏曲观众群体的艺术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来看,传统剧目更须注重通俗易懂,又不以媚俗迎合时尚,要在通俗中求雅,在雅中有俗,做到俗而不卑,雅而不僻,面向整个社会。
    只在表层上除污去垢,甚至不加清理而原样照演的传统剧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厌弃。当代观众要求戏曲传统剧目能够深入到心灵世界、人类感情的宇宙,去开拓丰富的人性美、人情美,使之既有感情的震颤,又有人生哲理的概括,这才是他们获得认识和审美的真正满足。因此,传统剧目的自我超越,必须从小修小改,走向改编或重铸。以传统剧目基本的素材,或取其人物,或取其某些情节,进行重新构思,创造出新的人物、新的格调来。曾经分别获全国、全省优秀剧目奖的粤剧《三脱状元袍》和汉剧《包公与妞妞》,它们改编古典名著取得成功的经验,鼓舞了我们对戏曲传统剧目不断勇进,不断超越的信心。改编传统剧目道路非常广阔,大有可为。
    戏曲是立体的综合艺术,它的发展史,就是不断综合的历史。从汉代杂技、歌舞同台演出起,到唐代定期庙会,说书、表演、木偶戏、武打、歌舞的汇集,到南戏滑稽戏同院本,各种技艺的结合,经过凑集到融合的过程而逐步形成戏曲艺术。朝朝代代,综合从不停止。今天,新时代的要求,艺术的大综合更需大力发扬。实现传统剧目的自我超越,必须重视综合,在纵向继承的基础上,通过横向吸取,广泛融合来丰富自己,使现代科技同传统技艺结合起来;使各种艺术包括外国舞蹈、民间艺术、杂技魔术、话剧电影等,都渗糅进来。在纵的统一下,形成纵横交织、绚丽多姿的新的戏曲艺术。在表演艺术上,要博采众长,以高、精、难、新的表演技艺,为表现人物服务,从而呈现新的气派、新的风貌。
    由编、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组成的一个相互默契、通力合作的创作群体,是促进传统剧目顺利实现自我超越的保证。潮剧《张春郎削发》编、演的经验表明,正是由于它有了这样一个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团结合作的创作群体,因而从整理改编到排演的全过程中,能够集思广益,发挥积极创造精神,使剧本整理不断完善,表演艺术不断丰富。
    戏曲界有句行话:“戏担人,人担戏”,准确、生动地说明了编剧同演员、剧本同表演相依为体的辩证关系。剧本为表演提供了用武之地;表演以其技艺把平面的形象,变为可视、可听的活动立体,在戏曲演出活动中,很多时候,表演为剧本增添了意想不到的迷人光彩,戏曲编剧同表演艺术家,在艺术上亲密无间的密切合作的优良传统,应该发扬光大。倘能如此,戏曲传统剧目的自我超越,将是功到垂成。

你是本文的第1345位读者
来 源: 《广州日报》1988.01.20
作 者: 马明晓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