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被介绍到泰国的历史,至少可上溯到300多年前。史金纳在《古代的暹罗华侨》一书中曾指出:大城华人社会的主体是大小商人,其他社会成员还有官员(包括在王国任职的华籍翻译官、航海官、税务官、司法官等)、医生、工匠、戏剧 (潮剧)演员,以及养猪人、种菜人(在城外)等。也就是说在泰国的大城王朝(1350—1767)时期,已有潮剧的存在。据说佛历2228年 (1685),当时的泰国大城王朝,曾举行一次庆祝暹罗与葡萄牙及法国交往的盛宴,在各种助兴节目中,压轴戏就是潮剧。
   在泰国的吞武里王朝(1767—1782)时期,也许由于郑王本人便是潮州人后裔的原因,潮剧在泰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说在一次玉佛升殿的盛典中,湄南河两岸的吞武里与曼谷两地竟同时有四台潮剧演出。
   曼谷王朝拉玛二世(1809—1824)时期,暹罗宫廷上演泰国名剧《伊脑》时,剧中居然插进了潮剧的片断。拉玛四世(1851—1868)时期,暹罗达官贵族多建有家庭戏台,潮州戏是不时上演的节目。拉玛五世(1868—1910)时期,宫务处在“母旺感猜仓皇宫”建有一座戏台,演出潮剧供王室观赏。
   二次世界大战后,来自潮州地区农村的大量新移民源源不断涌入泰国。大量潮州人的存在,加上潮剧的内容大多以历尽艰辛、否极泰来、飞黄腾达、家眷团圆为模式,这对于远离桑梓,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企求日后发达的潮州人来说,很容易产生共鸣。另方面,自拉玛四世(1851—1868)以来,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尤其是章回体小说,被翻译成泰文,在泰国广为流行,而潮剧不少取材这类章回体小说,两者相得益彰,使潮剧更受青睐。此外,潮剧本身所保存的民族古风和独树一帜的弦乐,更深深吸引泰国民众。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潮剧在泰国进入了另一个黄金时期。那时,在曼谷的华人聚居区耀华力路,主要的潮剧戏班就有:中一枝香、老怡梨、老梅正、中正顺和老宝兴。这五大班潮州戏在耀华力路天外天街一带的弹丸之地,或互相竞争,或遥相响应,日夜上演,长年不断,几乎场场满座。
   今天,随着现代影视技术的发展、普及,潮剧在泰国已过了它的黄金时代,但仍然存在着。虽然昔时在耀华力路天外天一带锣鼓喧天,灯火辉煌的场面早已烟消云散,华人子弟也没有人愿意当“戏仔”,但老一辈的潮州人仍然喜欢潮剧。在一些社团的活动中,不时仍有人即兴唱上一曲。在耀华力路附近的商店里,潮剧的录音带、录像带、影碟仍然畅销。一些流动的潮州戏班,俗称“尖脚戏班”,在内地或曼谷的各神庙里,每逢常年盛会,或有人向神前还愿,“尖脚戏班”就会被请来演出助兴。有趣的是,今天,这些潮剧戏班的演员,已不是潮州人,而是道地的泰国东北部的佬族泰人。他们不懂潮州话,仅在唱词上注上泰语发音,却也唱得有板有眼。
   1979年,中国广东潮剧一团在中泰建交后,首次到泰国演出。此后,应邀到泰国演出的中国潮剧团相继不绝。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中主要是潮州人的后代已逐渐泰化,能够看懂以至欣赏潮剧者已越来越少,潮剧恐怕难以在泰国重现昔日的辉煌。然而,作为中国传统的一个地方戏剧,能够在异国他乡持续兴盛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在中国的戏剧史中实属罕见。
  

你是本文的第1555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5-06-29
作 者: 扬侨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