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剧舞台有一类角色,不直接参予戏剧矛盾冲突,只作为武将的兵卒,文官的随从,衙门的杂役听差,以及豪门的跟班等,这类角色,称为“龙套”。和舞台上其他行当因穿戴而出名一样,龙套也因穿“龙套衣”而得名。
观众称龙套角色为“老阿兄” 潮汕观众却把这类无名无姓的“龙套”称为“老阿兄”并把“老阿兄”在舞台上的特点,概括为四句话:“行哩行在前,站哩站两畔,口旦哩口旦齐齐,死哩死头先。”龙套以四人为“一堂”,二人为“半堂”,一般用一堂,表现人物众多或队伍庞大的,常用两堂、三堂、四堂不等;龙套的人数只是一种象征,有时四个或八个龙套就代表千军万马。 龙套在舞台上的作用 龙套属舞台的“群众”角色,每个角色没有姓名,但在舞台上的作用,却不可小看,他在舞台上有几种作用: 1、充当士卒对打、厮杀; 2、喊堂、助威; 3、司火旗、风旗、水旗等,表示舞台的特定环境; 4、通过队列的变化,变换舞台的空间环境。 龙套队列的变化,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队列变化程式,比如出征、行军、对阵、开打、升帐、登殿、堂审、相会,以及官场迎送、法场行刑等,都有固定的队列程式。通过一定的队列变化,约定俗成地表现特定的环境,如战场、堂殿、破阵、混战、追捕、出巡、行军等。各种队列变化,都有一定的名称。排练或演出中,导演(教戏先生)说用某某队列,演员便加以运用。 潮剧龙套的队列变化程式比较丰富,同一内容的场面,往往有几种不同的队列变化程式,比如对阵的队列变化,就有“田螺形”、“螺旋形”、“四角棚”、“八角台”、“刀枪巷”、“滚砖花”、“压十花”等;两军互相追杀,有“柴拜钩”、“铁索股”等;行军或队伍移动,有“海鹅嘴”、“分四门”、“行兵式”等;追捕有“破台”;阵营变化有“大龙虎格”等。这些队列变化程式,都有固定的伴奏音乐和锣鼓科介,有基本的人数,表演时人物则可随剧情及舞台的情况而定。 舞台上千变万幻的空间环境,正是由龙套“跑”出来的,这是龙套在舞台表演上的作用。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