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从五经富到河婆,再到上砂客家人聚处,几乎村村寨寨都有神宫神庙,凡是迎神那天,村中家家户户都要宰鸡杀鸭、做菜娠或磨水娠来庆祝一番。求神明庇佑。虽然是水中捞月,但农民们却把迎神这一活动当作乐事。他们自动自觉地把神像抬出来迎,尽情狂欢。也许可以说这是劳动人民一种追求自由解放的表现。平日农村中的封建秩序,压抑得农民太沉闷了,难得迎神日的到来才能快活雀跃啊!在迎神时,由旗队、大灯笼和锣鼓队作前导,还有短笛长箫伴奏,善男信女们焚香礼拜,鼓乐喧天,鞭炮齐鸣,真是好不热闹!也许这可以算作是当时农村中的精神生活吧!
    至于演戏,较大的村寨每年也有举行一次,叫“酬神戏”。这和鲁迅先生在反映绍兴水乡农村生活——“社戏”时所描写的差不多。所以在较大的村寨里都有一宽广的地坪,叫“做戏坪”。在农村和河婆镇都没有固定的戏台,而是到要演戏时才用杉木搭一个临时“戏棚”。有的地方喜欢演“潮戏”。有的地方喜欢演“汉戏”。“潮戏”被称为“白字戏”,  “汉戏”被称为“外江戏”。但还是演潮戏多。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沿海沦陷,所以潮戏班几乎都在河婆一带演出。那时较出名的潮戏班有“老三正顺”、“老源正兴”、“老一枝香”、“中原华兴”、“老怡梨香”等。潮戏是白天上、下午各演一场,夜晚是演到天亮。抗战时也演过“粤戏”,人们称它为“广府戏”。
    除了演“酬神戏”以外,还有演“赌钱戏”,即是由那些赌摊联合出钱请戏班来演。他们通过演戏诱人赌钱上钩,而不是为了使人赏心悦目。此外还有新祠堂落成、富人庆生日等也请戏班来演戏。农村中演戏,也就是农民的文娱生活。当时看戏的人辛苦,都是站着看,但演戏的人更苦,白天黑夜都得演。而演员食宿的地方就是各村寨的祠堂,其生活之苦可想而知。
    

你是本文的第2043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民俗大观》
作 者: 蔡俊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