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客人很早便向海外迁徒,拓展,达四海,衍五洲,形成了当今半山客群体的众多华侨华人。潮汕半山客人的海外移民史,与梅州的客家人、潮州的福佬人海外移民史大同小异。有—定数量的海外移民始自宋、元。明、清一度实施“海禁”,但少量海外移民仍不间断。清末以来,特别是汕头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的一百多年间,半山客人向外移民日益增多,特别足抗日战争胜利后出国人数达到新高。
    汕头开埠前后,半山客人向海外移民大体上是两种形式:即自由移民和契约移民。向海外谋生是历史传统自山移民的延续。契约移民则是殖民主义者掠夺廉价劳力的产物,这种移民形式一般叫“猪仔贸易”,l860年清政府被迫承认外国人到中国招工的合法性后,西方人贩子在汕头成立“招工局”,招募契约华工历史近60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发布“大总统令”,明文禁止贩卖“猪仔”,保护华侨,自后“猪仔”贸易才逐渐消失。
    自由移民是半山客人出国的主要形式,据《汕头海关志》记载1864—1911年,“汕头地区约有294万人离乡别井,远涉重洋谋生”,除讲潮州话的人外,半山客人也占相当数量,这是半山客人近代移民的第一次高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被迫害人士纷纷往南洋避难,加上生活困难而出洋谋生人数激增。此为第二次移民高潮。第三次海外移民高潮出现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八年抗战期间,侨批中断,侨乡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特别是1943年的“大饥荒年”,许多人都饿怕了。如今航路开通,大批侨属、非侨属贫困人家,便争先恐后往南洋谋生,与亲人团聚  揭东县玉湖镇北坑村1928年前后去泰国30多人;1938年前后去泰国120多人;1947年前后(当时全村人口约一千人)去泰国240多人,其中4户全家人一起去、该村出国历史200多年,繁衍生息达十代,在泰乡亲约一万人(是家乡人口的三倍),在新加坡乡亲12人,在马来西业乡亲17人,在日本乡亲7人,在美国乡亲150多人。
    目前潮汕在海外的半山客人的华侨华人大部份侨居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潮汕是广东的一部份,同东南亚许多国家山水相连,泰、马海岸线漫长,马六甲海峡,是南中国海湾与印度洋交通必经之地,自古经商往来频繁,这过程也有少数人枉当地定居。泰国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是海外移民首选地方。移民乘船抵泰后,大多数散居在曼谷和暹罗湾东西海岸,然后逐步向内地延伸发展,19世纪末叶,泰国开辟了曼谷至东北部铁路线,铁路通到那里,华侨劳工、小贩便跟到那里。经过二、三百年的移动,开发和繁衍,半山客华侨华人足迹遍布泰国70多个府、据丰顺县《汤坑区陈氏族谱》载:“陈宏谋在暹罗万磅设寿元堂药行……出洋当在1750年前(距今约254年)是旅暹最早的文字记载”揭东县北坑桐埔龙发“族谱”载“廿三世祖可杰公往暹罗”时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前后(距今约219年)。1989年《揭西县志》称:“据1984年统计,侨居马来西亚的有13万人,”其中仅古晋就有六、七万河婆人。侨居泰国的有12万人,侨居印尼的有2.5万人。侨居新加坡的有2万人。
    《南洋河婆》一文中述及旅居全世界的河婆人30万,其中—半散居马来西亚和印尼。移居海外人数和家乡人数差不多。
    据张肯堂《河婆人在吉隆坡奋斗史略》一文说、吉隆坡开埠是在1857年。菜仔园下横塘人刘从九是1850年代的人,从河婆南渡后在那里赶牛车,在新芭(现甘榜班登)斩树运至吉隆坡铺路,矿场作地道。听说和刘从九同年南来的还有陂尾楼人刘从占、坪上人黄栋、黄章日及员埔黄潮兴等。对吉隆坡的开发都付出了代价,在上世纪80年代,河婆人在吉隆坡大概近三万人,张氏在《河婆人与双溪古月》一文说,双溪古月在1900年以前,还是—个莽莽密林。井下楼村蔡子筠,家里行钱,也是书香门第,带很多钱南来先是开设洋发杂货店,继缴吧叻(开锡矿)。带白银南来谋生,可谓绝无仅有了。今天双溪古月已是繁荣的市镇,河婆等乡亲约一万多人,店铺占40%。还有一座巍峨壮丽的霖田祖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各国先后独立,民族主义思潮日见高涨。其中一些国家先后出现排华,迫使一些华侨华人辗转到西欧、北美及澳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法国的客属后裔二千左右人,其中不少人是半山客属。他们大部份是在1975——1985年间,来自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华价传统布局被打破,出现了走向世界的新格局。随着经济的日趋国际化,一些华侨华人为获得经贸更大活动空间而再移民,在思想观念上,老一辈移民,存在强烈“衣锦还乡”、“叶落归根”心态。而华人新一代和新移民则趋向“落地生根”,争取尽早融入当地社会,争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
    目前,潮汕在国内一千多万人中,半山客人约占140多万人;在国外一千多万华侨华人中,半山客华侨华人也约占140多万人(注)。
    注:①一般接触情况,国外华侨华人与国内人口的比例,半山客人比福佬人的比例略高。据《潮人在泰国》一书(作者杨锡铭·潮州市人,曾在我驻泰国大使馆工作)称:“1983年,泰国政府公布泰国华侨华人有630万,占泰国总人口的13%”。祖籍为潮汕地区的人最多,约占70%,即441万人,曾天(祖籍五经富)在《漫谈半山客》一文称,丰山客人散居在泰内地约20万人,京城约10万人(1980年)。在400多万华侨华人中,半山客人数参照国内11%的比例计。即有52万多人。
        ②1989年《丰顺华侨志》载:1987年丰顺县54万多人,海外侨胞36万人(大部份是半山客人)。其中泰国28万人,马来西亚3万,新加坡1.5万人。
        ③张肯堂说,“全世界的河婆人30万人,其中一半散居马来西亚和印尼,移居海外人数和家乡人数差不多。”
        ④蔡英元《河婆地方志略》一文说:“现河婆区在星马各埠之乡亲,总数比原籍为多。”
        ⑤揭东县玉湖镇北坑村目前家乡人数近三千人,而在泰国剧达一万多人。
    二、出洋缘由
    半山客人出国的原因,在不同历史期不尽相同。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生活贫困。半山客人多数居住在半山区,山多田少,土层浅薄,穷山僻壤,交通不便,相当一部份农民无地耕种,靠公户(宗族)田轮耕而食,或向地主租地。如玉湖镇的北坑村,地处半山区,土质贫瘠,水源奇缺。据说过去留经有黄、孙、梁、傅、黎、邱、田、刘等八姓聚居于此,田田少人多,生活困难等因素,其他姓氏先后迁徒他乡,包括去南洋谋生  刘田两姓算是勉强留下来,但因生活所迫,许多青壮年相继“过番”。在泰国的佛统府有个几百人的乡村叫琅干,清一色是北坑人,包括三户原在北坑的姓傅人家,故该乡村被称为泰国北坑。刘氏旅诗中云:“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这正是不断迁徙的生动写照。
    (二)政治迫害。半山客人居住地多在山区,生活困难,具有较强的革命性,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八乡山,大北山等独特地理条件,成为革命根据地,同时也就涌现大批贫困农民参加革命。l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许多半山客的革命者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或为保存革命力量经批准后,纷纷往南洋避居谋生。其次,抗日战争期间.为逃避国民党的“抓壮丁”(抓去当兵),许多青年纷纷过南洋,北坑村田院古,新婚后的第三天便被迫去泰国。再次,旧社会那种大乡欺小乡、大姓欺小姓、强房欺弱房,以及赌博、盗贼等坏风气,也使一些人不堪欺凌或家财荡尽而被迫过番。
    (三)亲人团聚。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亲情族谊根深蒂固。早期出国者多数是男人只身闯南洋,待条件成熟后,才接妻儿到异邦团聚。1886年,菲律宾华侨的男女比例为1000:3,到1993年才接近3:1,1935年泰国华侨的男女比例接近3:1,同时,早期出国者也为乡亲或亲戚开辟过番的落脚点。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发展事业的需要。其间也包括一些继承产业事遗产的需要。
   (四)其他。二战后,一些乡亲从港澳台出国,在有亲缘关系的国家定居,谋求发展。近年来,还有些青年学生,通过出国留学的途径,毕业后定居当地。少数人则通过投资或婚姻关系出国定居。

你是本文的第2220位读者
来 源: 《潮汕半山客》
作 者: 贝闻喜、刘青山、李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