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宋帝帚南逃粤东五经富的传说 (一)龙颈石 相传宋帝昺被元兵追赶至今揭西县五经富—带,太傅张世杰,丞相陆秀夫见此地水绕山环,风光如画,下马询问一长者,得知这里附近有龙江、龙颈、龙身、龙尾等地,异常欢喜,连声称道:“山水均以龙为名,龙即天子,是好兆头。”遂决定建都于此,以辅助幼主,收复江山。消息传开,三军振奋,百姓欢腾,纷纷上山打石,助皇上建造京城。山大神和土地神也为之感动,日夜协助搬石不止,年仅七岁的赵昺,见百十座山峦的大石,纷纷向坡头村移来,嘻笑着说:“石头无人扛,自己会走来,奇哉!妙哉!”山神和土地神听后,搬得更加卖力,宋帝昺看了许久,觉得十分有趣,便随口说声“停”。众神以为是圣旨,便立即停下,石头不再移动了。结果京城没有建成,却在坡头村龙颈这地方留下千万块奇岩异石,人们至今叫它“龙颈石”。 (二)火烧鲫 宋帝昺在五经富安营后,士兵们纷纷下龙江捕鱼,并送许多给小皇帝增加美味。待鱼煎至半熟,君臣正待美餐一顿时,探卒急报:“元兵登上猴广岽,正杀向这儿来了!”张世杰、陆秀夫下令速向龙颈山撤退,幼帝眼看这顿鱼吃不成,又不愿让元兵吃,随叫士兵把鱼倒到江里让它再活,谁知这些半边焦赤的鱼,见了江水忽然都活了过来,在水里游翔,只是已变成一面白,一面赤,从此潮汕江河多了这种“火烧鲫”。 (三)“厉鬼碑”和“张睦渡” 张世杰护幼主先行,陆秀夫殿后御敌,在龙颈山口与元兵血战一场,双方都死了许多将士,战争过后,当地民众收拾战场,看到宋、元兵将死尸堆在一块,难分清楚,情景可怕,因此开一口大坟葬在一处。村里的老秀才把它命名为“厉鬼”坟,近有山泉一口,因立“厉魁”碑于此。为抗元斗争的见证。(注:“厉鬼”即“恶鬼”也) 宋帝昺一行退至“亡魂岭”下陡壁边,前面断壁层峦,后面追兵逼近。幸好时近黄昏,元兵暂停追击,张陆两将,即命士兵,星夜砍竹作筏,载幼主兵将渡过山溪,逃进深山密林,后人即称这里为”张、陆渡”。 清嘉应州进士邱玖华,游览古战场及宋帝昺汲饮过的石古井时,作过《过张陆渡宋帝井怀古》诗: 谁使神州遭陆沉?空馀荒井尚深深。 石泉幽咽忠臣泪,野露寒沾帝子襟。 万里山河萍破碎,百年家国雨零淋。 西湖蟋蚌人何在? 洋水浑流直到今。 1955年建龙颈水库时,张陆渡和宋帝井已淹水底,史志记载和当地口牌犹存。 (四)蝴蜞石 宋将拥着幼主逃避元兵追赶,历尽艰辛,走到崎峰耸立的大北山,前有急流直下山溪,上有秤钩潭,下有龙潭腔,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忽见一条数十丈长的奇石,像条大蝴蜞(蚂蝗)一样自山顶向下延伸到溪边。据传这是当地山神欲为幼主塔架逃走。宋帝昺见状大惊喊道:“这是什么大虫向我们扑来,我怕,我不要它。”石头立即停止移动。至今该石仍然斜卧在山溪边,后人称它“蝴蜞石”。 (五)瓢河寨 张世杰等不见“蝴蜞石”再向前移动,无法逃过去,只得命令士兵砍树架桥。但因溪底全是花冈岩石,无法打桩。士兵们纷纷跳下河去,在急流中用手高托木板,成为“人造桥”,让幼主和随从通过,但因山溪水急,不少兵士被急流冲走,卷进龙潭硿被淹死 当地人民称这山溪为“瓢河”,后来逐渐聚居为村寨,即现在的“瓢河寨”。 (六)钩髻崠 宋帝昺过了瓢河,由军士背着攀登良田山、那里山高林密,荆棘丛生,忽然皇帝所戴的帽子被树枝钩住,幼帝失声叫喊:“哎哟!我的帽子呀!这是什么地方?这么难走?”张世杰走上前去从树枝中把皇冠取下给他戴上,并随口说:“这里叫钩髻崠吧!”至今人们都叫这里为“钩髻崠”。 (七)天子壁 过了“钩髻崠”,军士仍背着幼主继续爬行山路,因疲乏过度而被摔倒,掉在良田河畔悬崖间,可怜小皇帝被一丛山柑树托住,陆秀夫急忙下崖抱起幼主。宋帝昺痛惜自己穿的龙袍被山柑树扯破,又喊到:“这是什么树,也想穿我的龙袍呀!”后人把宋帝昺摔倒的地方叫做“天子壁”。 二、河婆地名由来的传说 明洪武年间,在现在的揭阳、陆丰、普宁、五华四县交界处,有座南关城,住着由中原迁来的倪、陶、彭、何等姓人。由于一场战争,南关城被荡为废圩。因地处交通要道,各地过往的客人很多.到此已届中午时分、多是饥渴交加。附近何姓—位老妇,人们都叫她何婆,见此情景,心里不忍。便在这里摆上大茶桶,天天冲一大桶“扒子叶”茶供应过客解渴,却不收分文。旅客赞赏的同时却说:“解渴不解饥”。何婆为人性善、便与丈夫合议在这里开间檑茶店,并热情接待客人。何婆卖的擂茶菜色甚多,甘香可口,既饱肚子,又解渴消暑,任吃多少,每位只收两个铜钱。生意很快便兴旺起来。自后何婆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都照样笑迎四方来客。何婆的名字也传遍四乡六里。到这里食擂茶的人也热闹起来,渐渐地有人做起土特产品等小买卖,以至金银器皿、糖果布匹等交易,一些人摆上地摊,有的开了店铺,慢慢地形成一个圩市,人们不约而同叫它“何婆圩”。 自古南关城之西有条“陆丰河”,之北有条“良田河”两河汇合在“何婆圩”。这时南关城已无踪迹可寻,“何婆”也已去世多时。这里已是一个商贸云集、生意兴隆,每逢一、四、七为圩期的山城重镇了,故人们根据“两河汇集”的地理特点,把“何婆”改为“河婆”,一直沿用至今。一字之改,意义殊深。 三、贺总指挥不怕炮弹的传说 1927年秋,贺龙,叶挺将军率领的南昌起义军来到揭阳,准备北上梅县。这天一早,前头部队开到五湖的潭岭山,与自汤坑开来的国民党强大部队打响了。起义军在贺总的指挥下英勇冲杀,敌人死伤大半;正要大获全胜的时候,国民党从梅县开来大批后援部队,向起义军猛烈反扑,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玉湖和潭岭山的老百姓纷纷为起义军送茶送饭。有个60多岁的肖老汉,提着一篮鸡蛋炒饭上山,想送给贺总指挥吃,这时子弹如雨点密集飞来,肖老汉仍继续往阵地闯。,战壕里的战士高声呼喊他赶快躲开,他好像没有听见。突然阵地刮起—阵怪风,就在这危急关头,有个大汉从后面猛然把老汉按倒,并用身体为他掩护。这时,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一颗炮弹在附近炸开了。一会,大汉才把老汉扶起,老汉忙向他道谢,并求他带路,把饭送给贺老总。大汉笑着对老汉说:“大伯,贺总是饿不着的,你留着自己吃吧!”刚说完,—个小战士跑来向他报告军情,报告毕,大汉吩咐小战士带大伯到安全地方掩蔽,自己急向战壕走去。老汉问战士那位大汉是什么人?小战士告诉他那人就是贺总指挥。老汉—听,十分激动,懊悔没亲面将饭送给贺总吃。 这时双方炮火打得更加激烈。老汉站在大石后面只见贺老总在枪林弹雨中来回指挥作战,不怕炮弹。心想,这么多炮弹一颗都不敢拼着他,莫非贺老总真的是一位神将?回家后,老汉将山上所见的事向群众说开了。很快就传遍全玉湖。从此,玉湖、潭岭山一带便流传看“贺总指挥不怕炮弹”的故事。 四、南漈白鹤仙的传说 丰顺汤西镇南漈村的白水漈瀑布,为丰顺县八景之一,原名“揭岭飞泉”。大石上镌刻着四个大字“落汉鸣泉”,据说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题。 悬岩上另一巨石,形似白鹤伫立,人们称为“白鹤仙”,相传是北宋名将杨文广的化身。 说的是北宋年间,棉江,榕江一带有个”田鸡精”,是南蛮十八洞洞主之一,他自恃武艺高强,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常强抢民女,肆虐生灵,无恶不作。 朝廷得知,钦命名将杨文广来征剿。 杨文广率兵与“田鸡精”激战,杀得天昏地暗,“田鸡精”逃至揭岭飞泉的白水傺边,见四面高山削壁,无路可走,便变出原形——大田鸡,“吐咯”一声钻进瀑布岩洞里躲藏起来,杨文广见“田鸡精”钻进水簾洞,急得在岩石上团团转。 “田鸡精”见杨文广无法钻进岩洞,便得意地说:“杨文广,俺就躲在洞里千年不出,看你可奈我何!”杨文广除害心切,义正辞严地说:“你能千年不出,吾可万年不归,誓在洞口镇守”,霎时,化作—只大白鹤,雄踞在岩石上,镇住了“田鸡精”,不让它为害百姓。 五、埔寨烧龙的传说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丰顺埔寨镇五个张姓自然村,都要集资举行烧龙,欢度佳节。这个风俗的形成是有下面一段故事的。 相传古时,东海老龙王有个孙儿叫“浊龙”,龙王十分宠爱,但浊龙不读诗书,终日和—些乌龟王八们厮混,常带着鳖精、蟹将招是惹非,横行霸道,奸淫宫女美人鱼等,老龙王曾召他训斥,他也当作耳边风。 有一年,龙王出巡南海,路经莲花山脉,这里原是鱼米之乡,但因连年风雨为灾,田园十种九不收,民不聊生。老龙王很难过,便差遣浊龙来这里调节风雨,治理灾荒,也好让他经受磨炼。 浊龙到了这里,心里十分恼火,认为老家伙有意贬谪他,叫他来吃苦。因此只管自己继续享乐。时逢大旱,乡民求雨救禾,他非但不行云布雨,反故意堵塞河流,不管禾苗枯死,弄得莲花山一带饿死百千人命,土匪四处横行,乡民纷纷上表奏请东海龙王,控告浊龙暴虐无道。老龙王指派爱女清风公主,开交给屠龙宝剑,前往查处这条孽龙。 清风公主到了莲花山,证实浊龙确是为非作恶,违犯天条,便要带浊龙回宫去见老王,准知浊龙劣性难除,不听公主劝诫,还想伤害公主,夺占宝剑,继续为害百姓。清风公主忍无可忍,只得大义火亲,乘正月十五元宵节浊龙渴得酩酊大醉躺在山洞时,抽出宝剑将他杀死,并斩为四段,把龙头带回龙宫向父王复命,颈部放到五经富尖山,后人称为“龙颈”,尾巴放在一处,即现在的“龙尾镇”,身腰放在一处,即今埔寨镇东边每年烧龙的地方。“龙身”。 清风公土处死浊龙后,即取出罗帕行云布雨,滋润久旱之地,大溪小河川流不息、草木逢春、山花怒放、五谷丰登、合境平安。 埔寨张姓居民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清风公主,定于除掉孽龙为害那天——每年的正月十五举行隆重的“烧龙”仪式,庆贺“消灾除孽”,人寿年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一“烧龙”风俗,延续了二百多年,一直传到现在。 六、宝病床的传说 1925年10月,蒋介石、周思来带领东征军在棉湖大功山和河婆击败军阀陈炯明军队,群众欢声载道。 当时周恩来是东征军政治部主任,他忙于指挥作战和指导汕头、揭阳地方的革命工作。一次他在河婆指挥击溃陈炯明的残部时,劳累过度,骤染疾病、被送到当地的中华医院治疗。住院期间,他常和医生、护士、病友讲国民革命道理,还将部队给他补养身体的两瓶牛乳转送给—位因母病而缺乳的婴儿吃。几天后周恩来病愈出院,离院前还给医院捐款并题词留念。 为了纪念周主任,医院特把他睡过的病床收藏起来作纪念。不久,因病人太多,病床不够用,医院只好把纪念周主任的病床搬出来用。很怪,不少睡过这张病床的病人,病就很快痊愈。自此,大家都称这是张“宝病床”。 七、罗隐秀才恃才吟诗碰钉子的传说 罗隐少年勤学,中秀才后自命是年少才高的“风流才子”。一次清明节,他只身到五云洞(今属揭西县)游赏风光。在溪畔见一村姑在桥下洗衣,即兴吟道: “远远望见一座桥,桥下一个嫩花娇。 花娇不问生来客,低头洗衫不起腰。” 村姑听了站起来,泼辣地回敬一诗: “井底蛤蟆初出身,我心不比你妻心。 我家自有贤夫婿,哪有闲心问别人。” 罗隐碰了钉子,没趣的走开。来到鸡峰岭上,见一少妇在坟前哭得悲悲切切,细听哭声,知是新寡,而又貌比天仙,即随口吟道: “坟头少妇哭哀哀,八幅罗裙扫地灰。 你夫死去我还在,乌鸦飞去凤凰来。” 少妇止哭问道:先生尊姓大名?秀才答道:“我叫罗隐”,少妇“哟”了一声,不满地瞟了他一眼,回敬了一诗: “罗隐秀才太癫痴,人家哭坟你题诗。 他日你鼻未断气,你家娘子别人妻。” 罗隐被羞得面红耳赤,暗叫“厉害!厉害!”自后变得老实谦虚多了。 八、河婆三山国王的的传说 (—)大庙爷击落日本战机 抗战时期,河婆是潮汕大后方,是潮汕通往海陆丰,兴梅,江西等内地货运的集散地。日寇为了破坏内地的经济和交通,曾两次派飞机来河婆轰炸。1939年端午节,两架日机从汕头机场起飞,到河婆镇的西门街,帝爷街,区署前等处投下11颗炸弹和机关枪扫射、被炸死市民一人,伤数人,倒塌房屋数间,济襄桥被炸出一公尺左右的小窟窿,损失甚微。因为是第一次遇炸,群众都很害怕,当时纷纷求拜大庙爷庇佑平安,歼灭敌人。果然灵验,敌人投下的炸弹有好几发不爆炸,返航时有一架日机在揭阳下面的三洲地方坠毁。消息一时传开说:“三山国王在河婆击落敌机一架……”。事后揭阳县政府特雇两条民船将这飞机残骸运到河婆沙埧唇供人们观赏。当时潮、揭和兴梅的报纸也纷纷登载大字新闻消息、宣扬“河婆人民击落敌机一架……”。河婆本地人民则加上大庙爷显灵,击落敌机等内容,并引以为荣。 不过据当时在场的人说:敌机俯冲投弹时已听到一架机声有损伤的异音,且在轰炸帝爷庙时,楼上有一警察对敌机开了一枪,可能就是这个缘故,这击落敌机的功劳,人们自然又记在河婆人民的保护神,三山国王的账上去了。 (二)大庙爷的白马,偷吃农民的田禾 三山国王自在河婆玉峰(即庙山)建庙后,灵显异常,连大门口把门将军的两匹白马也成雄伟灵骏的神马。传说它常趁守门将军没注意时闯出庙外偷吃农民的禾苗。一次被农民追赶到庙内忽然不见,只发现两匹守门的白马嘴里还有吃存的禾苗,及马背上被农民掷去的泥迹。由是,大庙爷的守门白马出来偷吃农民田禾的故事便广为传开了。 (三)大王爷奶足河婆韩屋楼村人 在祖庙后殿王爷奶居憩处,有三尊王爷奶的神像及诱鞋,嫁装等物。相传古时韩屋楼村有一韩姓女青年与女伴到庙祭拜大庙爷,祈求得到满意郎君。当她看到白面的大王爷的神像时,心里由敬生爱,暗暗许愿:如能嫁给大王爷一样白面书生的夫婿就三生有幸了。大王爷感激民女爱慕的情意,一天趁韩女在田间拨”黄花梦”草时,化—阵风把她捏到后殿成亲。哪韩女家属拾到大王爷遗下的皮靴,证实了韩女与大王爷姻缘的真相。自后大庙爷每次出巡到韩屋楼村时,乡人都以“姑丈”的特使驾到为无上光荣。别姓乡民,备好的祭品,在未拜王爷前谁也不敢先取吃,唯有韩姓人可例外,因王爷是韩姓人的女婿之故。 (四)三山国王平息两姓械斗纠纷 抗日时期,潮汕沿海沦陷敌手,河婆面临危险境地。当时河婆有一小姓村庄与一大姓邻乡,只因一丛青竹的业权纠纷,差点引起械斗,一次小姓业主去砍竹,被大姓人诬是偷砍他的竹,人被打,耕牛被牵走,官司打到揭阳县府,非但不解决,小姓去上诉的代表反被县衙扣押。迫得小姓人全村统一行动,向另—大姓的“同年叔”借来大批当时算是最好的“五响排”枪械,准备与大姓人作殊死的搏斗。那边,大姓村庄七八千人也杀猪会餐,扬言要“踏平小姓村庄”,战火—触即发。小姓小学一位进步的外村张姓校长,以息事宁人为已任,他心急如焚,设计要打通大姓乡长兼小学校长的思想人手;他挥笔写了一幅“护国庇民”四个大字,上门送给那位大姓乡长。此时此刻,哪位“大乡长”哪有心思欣赏这幅书法,但又不好意思不看,顺手打开看了一眼即随口假意夸奖了几句,并说这“护国庇民”是大庙爷受人尊崇的伟大宗旨。张校长即顺势夸奖大乡长的见识广博,一眼就知道四字的出处,然后把话转入当前日寇正在普宁、潮阳沿海蹂躏百姓,大敌当前,我们有责任组织各乡民众御敌卫境,保护民众和家园。如在此时民众自相残杀,岂不帮助了敌人,招致双方两败俱伤?虽是贵乡人多势众,试问岂能因区区小事残杀邻乡民众?又岂能得将其杀绝?何况大家都是同拜大庙爷的好邻里,谁敢违犯大庙爷“护国庇民”的宗旨,恐怕也没有好结果吧……一席话说得那位大乡长低头沉吟,摇头叹气,意思是难以制止本乡民八千乡民冲动的情绪。后经张校长设法与大乡长互相配合,层层弄通思想,一场乡界的械斗终于平息下来。大乡主动送还小乡耕牛,并从县衙放回小乡被扣押的代表;小乡竹主为了避免今后的纠纷,主动将那丛不值几元钱的竹丛送给大乡,双方皆备礼向大庙爷和张校长谢恩。自后双方都消了积怨,和睦相处,并将准备械斗的枪械转向一致对付日寇,使日军不敢向河婆入侵。当时,河婆人民都传说着:大庙爷平息了两乡的械斗纠纷。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