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民俗文化活动,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和精神情结的具体体现。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民俗活动一度被视为糟粕和封建迷信活动,直至目前,仍然有一些人在认识和区分上存在误区,特别是受西方文化的侵蚀和影响,盲目崇尚西方文化,重西方节日而轻自身传统文明的现象相当严重。近几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各地优秀传统民俗活动得以迅速发展,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一些老年人重温根的情结并得到情感的慰藉,中年人受到影响加深认识,青少年朋友得到启发端正观念。应该说,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爱国热情,培养文化自信,建设和谐社会,敦亲睦邻,联结情谊等方面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地方党政应该很好地借助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在民间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加强引导扶持,让它在富民强国,延续中华文明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避免出现文化断层和后继乏人的情况发生。 想吸引更多的人融入“行彩桥”民俗文化,需要有传承创新的意识。传统单调的民俗活动,对于年青一代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如位于榕城南北滘河南端的姑母宫大东桥,这里是榕城彩桥工作坚持得最好的另一个地方,每年都装扮得很隆重,气氛很热烈,但内容基本上都属传统型,没有彩色喷画、立体造景、各类灯光设备等较为现代的元素,尽管也有较大的人流量,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远远不及石狮桥。因此发展民俗活动,应该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创新,注入易于让年轻人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以此来调动青少年的兴趣点和参与热情,然后再通过文字介绍和口传身授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加深年轻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这样才能将其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 而传承和发展“行彩桥”文化,还必须有一群无私奉献的热心人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开展工作。民俗活动的组织工作,基本上都是依靠宗祠宫庙的老年人慈善福利团体开展,经费来源以添油钱和民众捐款为主,参与相关组织工作一般都是以自愿为原则,既不发工资补贴,也没有荣誉方面的褒奖,他们所从事的往往是出钱出力有时还要得罪人的工作,在常人看来纯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倘若他们没有一颗无私奉献、热心公益的平常心,不可能一如既往地做好工作。另外,彩桥工作还要做到年复一年地开展,一朝中断,要重新恢复并形成知名度,又需经过一番努力和一定的时间。距石狮桥不远处的猛水河和母子桥,2007年沿河及彩桥也装扮得十分有特色和吸引力,当年被揭阳电视台记者发现后拍成新闻并上送省台播出,一时间也引起了小小的轰动。然而昙花一现之后,这里便不再装扮彩桥,当然也就没有游人专程前往欣赏。对此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2013年石狮桥的彩桥场面不也是没有往年的规模和气势吗,为何仍然迎来“十万市民争行头桥的”的盛况?笔者认为,这与石狮桥行彩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按目前的趋势,石狮桥即使一两年不装扮或按常规方式装扮,仍然能够保持人山人海,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但3年4年之后,甚至更长时间不加装扮,恐怕就很难保证能够维持这种盛况了。秀水桥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还有就是必须加强监管,确保民俗活动始终朝积极、健康、良好、有序的方向发展。民俗活动大多带有宗族文化和神圣先贤崇拜的色彩,假如主事不力或引导不当,容易引发宗族矛盾,滋生以公济私、借神敛财的不良现象,甚至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导致出现危害国家和影响社会安宁的不法行为。在民俗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因争夺主导权或意见不一而引发事端,公益资金被私吞挪用,宗族与宗族、村与村之间因游神赛会而大打出手甚至演变成群体性械斗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恶劣的,教训也是深刻的。只有在管理好、引导好的前提下,民俗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其优秀的一面,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正能量。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