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潮阳区海门镇,至今仍保留着一项原汁原味、诙谐生动的民间艺术,它就是风韵独特的“锣车鼓”。 “锣车鼓”的引进 据海门镇和睦社区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的林启文先生介绍,锣车鼓是民国期间,由当地一位人称“老欺总理”的善堂负责人从南澳岛传承过来的,至今已近百年的历史。因南澳人和海门人都是讨海为生,两地渔民常有交往,身为鱼商的“老欺总理”,经常往返南澳岛,发现锣车鼓独具特色,就引来了海门,作为英歌舞前棚,参加民间文艺巡游表演。 新中国成立之初,海门就有一支由搬运工人组成的锣车鼓队伍,参加潮阳县文艺汇演,受到好评。1959年,海门中学的首届学生,也组织了一支锣车鼓队伍,参加国庆10周年的文艺巡游。由于历史原因,海门锣车鼓随后沉寂了几十年,直至2009年,海门镇举行国庆60周年的文艺活动,才重新被唤醒。目前,锣车鼓已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潮阳这支唯一的队伍,亟待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才不会濒临消亡。 “锣车鼓”的人物 海门锣车鼓所表现的内容,是《水浒传》中梁山泊英雄大闹江州营救宋江的场面。出现的人物有:晁盖、阮氏二兄弟(阮氏三雄中的二人)、燕青、时迁、武松、乐和、张青、孙二娘、孙新、顾大嫂、李逵共十二人。这些人物皆为男性扮演。比较特别的是这些扮演者对号入座之后,又要以另一种身份出现,即是“双角色”。也就是说,扮演者先以梁山泊英雄身份入戏,而戏中人又乔装成另一种身份的人物。有如晁盖扮马伕(之前他当过东溪村保正,人称小保正,可能是晁保正谐音之误),阮氏二兄弟扮渔民,燕青、时迁扮“咬走晶”(跳蚤精),武松、乐和扮江湖卖艺的,张青、孙二娘扮县太爷和太爷奶(海门人称四爷和四爷奶,此称呼未得考证因由),孙新、顾大嫂扮相爷和相爷奶,李逵扮推车老汉。 此外,还有几个叫不出名的角色,那是排练时,导演为防止有时演员有事未能上场,而安排几名作候补的,但后来大家都能上场,为了不影响参与者积极性,便加了几件可有可无的道具,一起上场。 “锣车鼓”的形式 因大闹江州晁盖和李逵是关键人物,所以表演时以他们为主角。晁盖在最前,他身穿蓝长衫,肚围写着“天地父母”的红肚兜,手执扎着石榴的藤条(造型像舞台上的马鞭),醉意朦胧,步履蹒跚,摇摇摆摆在前开路。民间相传被藤条甩着身体会倒霉,所以只要藤条到处,观众自会退开腾出路道,同时藤条还可作指挥锣鼓节奏之用。而扮推车老汉的李逵,推着一辆搭有鼓亭的二轮大鼓车,其“推车技”的表演,也有其鲜明的演出特征,他对锣车鼓的队伍变化起着操纵的作用。在晁盖后面两边,是阮氏二兄弟,他俩所吹的海螺号,体现了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的交融。接着两边是打肚脐锣的武松和铜锣的乐和,还有双手执两段类似朝板进行敲击的县太爷张青、打钹的太爷奶孙二娘。随后相爷奶顾大嫂手舞红布条,作着拉车状,相爷孙新则司着大鼓。唯燕青、时迁这两个“咬走晶”,宛若跳蚤,时东时西,时上时下,一打锣仔,一吹唢呐,在队伍中穿梭交织着。 表演过程,相爷和相爷奶打情骂俏,调笑戏耍;县太爷和太爷奶风骚十足,惹人捧腹;“咬走晶”幽默风趣,令人喷饭;其他演员也配合得体,共同营造出一种欢乐愉快、温馨祥和的氛围。 “锣车鼓”的变异 查阅“锣车鼓”这名称,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载:锣车鼓或可称“哪吒鼓”,因闽南话“锣车鼓”与“哪吒鼓”音同。漳州市有三太子庙供哪吒神像很闻名,故当地人称“哪吒鼓”。“漳州哪吒鼓乐”现为省级“非遗”。又有报刊云,“哪吒鼓乐”是明朝时从道教圣地山西闾山传入漳州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漳州民间信仰遗存的古老吟唱表演形式。表演“咬旗阵”时,队员们一边敲击长柄手鼓,一边在马锣、天尺等乐器伴奏声中,吟唱漳州腔哪吒鼓乐,节奏时紧时慢,其表演规模壮观,气氛粗犷热烈。 现在的海门“锣车鼓”,明显不同于漳州“锣车鼓”。海门人说其“锣车鼓”是从南澳岛传入的,而现在南澳岛却只有“车鼓舞”这个名称,没有“锣车鼓”这叫法。有资料显示,南澳车鼓舞是清道光年间由闽南传入南澳,经南澳民间艺人不断整理传授,成为南澳岛上独特的民间传统游艺形式。游行表演时,将鼓置于车上起指挥作用,故名车鼓。秧歌舞的表演形式,以游行表演为主,舞台表演为辅,表演者9-11人。内容取材于《水浒传》,表现梁山泊英雄乔装成江湖卖艺人,配以舞蹈、杂耍、技艺,进行推拖车鼓的表演。
|
你是本文的第100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4、4、27 作 者: 际云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