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遥天先生在《潮音戏的起源与沿革》一文中指出:“明代以降,关戏童渐揉合身歌、正音戏以及其他诸戏之成分,而成现状之潮音戏。……潮音戏以土语唱平喉入曲,肇自关戏童,因为关戏童是最原始的土风戏,所唱大吃大喝畲歌,即种秧之歌,都以方言顺口唱出来的。……迨和正音戏(晚明的南戏)合流,依旧保持旧有的乡音,以童优唱平喉,清脆甜腻,听之津津有味,这是潮音入戏的原始”。这个推断,说明潮剧与关戏童有着渊源之关。
    关戏童是潮州古时民间一种神奇的艺术游戏。在每年八月中秋前后,旧时潮州城乡间往往有一班青少年相约而聚,做起关戏童的游戏来。游戏的程序大概是这样的:

    一是“请神”。主持者到田间取来一捧田涂或一珠连土带根的水稻,置于香炉中祭拜。这叫请元帅,即请田元帅;

    二是找来几个男童,作为戏神的“同身”,让他们坐在人群中间;

    三是在“同身”面前插上香火,叫他们双手遮目;

    四是在座的其他人,每人手中执着一炷香,一边上下摇动香火,一边念起咒来。这些咒语,也叫请神曲。在反反复复的请神曲声中,“同身”们在缭绕的香烟中,昏昏欲睡。过了一隈子,“同身”们相断从地上跃起,像准备出台的演员一样,开始试声和活动手脚。这时,算是“戏先生”“降身”了。大伙便停止念咒和摇香火了;

    五是给“戏先生”点戏。当“戏先生”“降身”后,大家就给“戏先生”点戏了。这时,“同身‘们就按大家点的戏唱起来。到了这个时候,围观的人也多了,乐手们也自觉地围拢上来伴凑,好热闹呀!据《国际潮汛》(第十八、十九期合刊)刊载的陈天国先生文章记述:小时候,他曾参加过这种神奇的游戏,这些“同身”们所演唱的曲目,原先他们也并无学过,但演唱起来,唱做兼工,像真正的演员一橛,真是不可思议。

    大伙们就这样没完没了地玩下去。

    如果玩够了,只要叫“同身”的名字,他们就会在不由自己的状态中醒悟过来。如果还醒不来,就念咒语,他们就会在“戏先生”的状态中苏醒过来。

    关戏童,又类似“关饭篮姑”等巫术,但它又是这种古越巫术的发展,由巫术发展成为一种神奇的地方民间艺术。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指出:“盖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所冯依;故谓之曰灵,或谓之灵保。……是则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婆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关戏童以巫的身份,“以歌舞演共事”,乐神并以悦人,正是古代灵保巫舞之余绪,为戏剧之初象。

    关戏童、关饭篮姑等“关神”巫术,有的称“观”,我认为还是称“关”较为合适。“接关”,为古代公文。旧时称召死者亡灵问答为“关亡”(潮汕人俗称“落死鬼”或“落下路”)。道十在召集亡灵时,首先必须书写亡灵的籍贯、生前住址、生卒年月、女子姓名等,犹如古时官府的“文移”,然后和三张纸钱一起焚化,念咒语以送达亡灵,故谓之“关”。

    关戏童又为什么选中中秋节前后呢?中秋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中秋时节,民间合家团聚赏月,寓圆满之意。中秋是一个团圆、玩月、祭神、欢庆的日子。较早从事水稻种植的古越族先民,在中秋前后、和苗孕穗的时节,农家一年的辛勤劳作即将有了回报,先民们选择在这个时候合家团聚,祭祀掌管雨水的青蛙神,玩玩“关戏童”,即悦神又娱人,是自然而然的事。

    巫舞型的关戏童所以能在潮州城乡广为流传,就在于它的娱乐性。随着人们娱乐需求的提高,人们也不只是满足于中秋前后玩关戏童了,平常也要玩,怎么办?于是便出现了职业化的演出团体关戏童班。据潮潮州《彩塘镇志》记载,彩塘乡曾有“关戏童班”,最后一次演出,是在1950年的潮州西湖游艺会上。现在,这种神奇的艺术游戏已不复存在了。

    关戏童班与关戏童的“请戏神”程式基本相同,只是关戏童班要化妆,而关戏童是不用化妆的。

    关戏童班的演出脚色及舞台布设与同时期的潮剧戏班基本相同,戏文、唱腔、乐器伴奏也大致一样,只是人数比潮剧戏班多;关戏童班的演员们虽双目紧闭,却能自动地出台演戏,其亮相、台步、做样等,与一般潮剧无异,只是念唱由后台专人代替而已。

    由此可见,关戏童班与正式潮剧戏班的区别仅在于潮剧是有意识地进行角色扮演,而关戏童班则表现为所谓“神灵附体”后的不自觉的角色转换。可以想象,当“同身”的扮演从“不自觉”演变到“自觉”时,关戏童也就从巫术演员开口唱戏,睁眼演戏,这就是潮剧戏班了。

    

    

你是本文的第2447位读者
来 源: 《潮俗丛谭》
作 者: 陈汉初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