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铺上沥青的海平路,道路平坦宽敞面貌焕然一新,路灯下依稀可见老街两侧古色古香的民国风貌骑楼。去年6月,在全市声势浩大的创文强管行动中,原被铁架雨棚遮盖了40年的海平路终于露出真容。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海平市场老爷宫同时也进行了修缮。10月27日,老爷宫举行修建完成仪式,附近居民聚集一起,以独特的民俗文化赋予海平路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 在外经商的58岁林先生专程回家乡参加活动,“这次回家看到道路变得宽敞干净,邻居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舒心。”林先生告诉记者,他是土生土长的“海墘人”后代,以前海平路道路不通畅,出行不便,创文强管给以前脏乱差的“海墘片”带来了生机。“平时我们外出经商或年末回家过年时,第一件事就是一定先到老爷宫来祭拜”,林先生说起这里的民风民俗总是很激动。 记者采访了解到,住在海平路一带的居民大多数是潮阳人,小部分揭阳人,其中有一部分人以前是做生意的,大多以苦力为生,人们都喜欢叫这里的居民“海墘人”。以前海平路汪洋一片,“海墘人”搬石填海,搭浮棚居住。上世纪20年代,周围洋行生意兴隆,码头进港货船货物由搬运工搬入货栈,“海墘人”就靠码头搬运谋生。汕头开埠后,英国人德谪于1862年在此创办德记洋行,洋行正面海滩枋篷屋为“德记前”。1932年,小公园百货大楼建成之前,德记片和镇邦路商店密集,从事苦力的“海墘人”转而从商,这里成为百载商埠的起源地。当地人把海平路老爷宫也叫德记前老爷宫沿用至今,如今在海平路,还有一个小区叫“德志苑”。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及海平路的民风民俗,得从150多年前说起,传说在以前,德记前水流喘急时海面漂来老爷供像,搁岸边石篱处,或冥冥中注定有缘,被岸边“海墘人”打捞供奉,为了“海墘人”子孙能和谐相处,世代安居乐业,他们建庙供奉神像,这就是最初的“德记前老爷”。来自各方迁居这里的“海墘人”各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各人供奉的神祗又都不一样,位于海平路3号的老爷宫里一共供奉了四位神明,既有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也有保佑大小平安的神明,更有造福一方百姓的贤德志士,逢年过节祭祀活动请戏班做潮剧,成了这里一种特有的传统民俗。 82岁的郑伯是海平路的“老辈”,自祖父开始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每逢老爷宫做祭祀活动,都由他在宫前插上两根几十斤重的“大香”,年迈的郑伯需要几个年轻人帮忙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据郑伯介绍,28年前老爷宫曾重建,去年又修缮一新。“海墘人”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出入平安,老爷宫的祭祀活动保留着上古遗风。
|
你是本文的第465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11、13 作 者: 陈文惠/文 张烈华/摄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