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是在潮汕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地域文化形态,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风格,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成立于1991年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十多年来一直默默躬耕在“潮学”这片沃土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她已逐步发展成为潮汕历史文化资料征集中心、研究中心和对外传播交流中心,更成为海内外潮人追根溯源情倾家园的载体。

   “三个并举”硕果累累

    在最近颁奖的第五届潮学奖的获奖名单上,获得“特等奖”的三个项目引人注目,这就是由揭阳市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与“古揭阳(榕江)先秦两汉考古”成果和《揭阳的远古与文明》考古图谱;由杨坚平编著的《潮州民间美术全集》(4卷)与《潮汕工艺美术》一书;由香港潮州商会主办的2001年香港潮州节。这些项目的获奖可谓众望所归,同时,也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多年来潮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中心理事长吴勤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十几年来的工作以“潮学”为中心,逐步形成“三大板块”也即对潮汕历史文化的研究、传播和资料征集。其指导思想是历史与现实并举,海内与海外并举,提高与普及并举。相对以往的几届“潮学奖”,第五届潮学奖作了一些改革,不分研究、传播、资料征集三个奖项,而是按评奖范围视其品位、档次、效果和影响,分别开设特等和一、二、三等奖,还开通了网上申报新途径,增设了“潮学贡献奖”和“潮学工作荣誉奖”:对海内外热心人士给潮学事业捐款累计20万以上者授予“潮学贡献奖”,对离退休后仍发挥余热,致力于潮学事业,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工作10年以上并从日常工作岗位退下来的老同志授予“潮学工作荣誉奖”等等。“三个并举”的指导思想更加清晰可见。“特等奖”的三个项目除体现“三个并举”外,更具广泛性、多样性、创新性等特点。如由揭阳市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与“古揭阳(榕江)先秦两汉考古”成果,不仅仅是一个大型的学术研讨会,也是一次大型的考古活动,参加的人员来自泰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广州及潮汕三市等地,收到的论文之多为历届研讨会之最,既是研究活动,也是传播活动;由杨坚平编著的《潮汕民间美术全集》及《潮汕工艺美术》书,既是学术性的专著,也具有资料性作用;由香港潮州商会主办的2001年香港潮州节,第一次由“生意人”主办文化活动,体现了儒商精神,也表达了海外潮人深厚的乡土情结。

    倾情铸造“潮”字品牌

    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举办和协办了多次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尤其是饶宗颐顾问在第二次理事会议上提出“潮学”应作为一门学科之后,积极推动和举办了一至五届潮学国际研究会和“翁万达国际学术研讨会”、“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与汕头市社科联、侨联等部门联合举办多次中型学术研讨会或专题讲座,每次研讨活动,有海内外专家学者莅会,并收到许多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中心”不但通过出版潮学书刊、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举办展览、讲座,与媒体合编专号、专辑、专版,在网站开辟“潮学频道”等形式进行潮汕文化的传播,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同海内外潮人社团的联系、交流,如组团参加国际潮团联谊会、参加各地潮人联谊会的联谊活动等,以此传播潮汕文化;“中心”自成立后,即进行对潮汕历史文化资料的征集工作,1995年成立了“资料征集委员会”,从潮汕本土到海内外各地,初步形成了资料征集网络,通过信函、登门征集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征集收藏了有关潮汕文献、文史、地方志、人物传记、族谱家乘、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多种门类的资料约3万册(件),以及一批名家书画,2003年,为筹建侨批文物馆,又在潮汕三市广泛征集侨批原件和复印件,共征集原件近3万封以及复印件6000多封,为进一步开展潮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基础。所有这些活动,无不围绕“潮”字来做文章,这从“中心”成立以来编辑出版的一系列“潮”字号书籍也可见一斑。

    “中心”自成立之日起,便致力于《潮汕文库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不论是潮汕人写潮汕还是外地人写潮汕,只要是“潮”字号的,对研究潮汕历史文化有价值的,能够体现潮人精神的,莫不收罗其中。“中心”成立10周年之际,便已出版了“潮”字号书籍100册,其中包括《潮汕历史文献丛编》、《潮汕历史文化丛书》、《潮汕历史文化小丛书》、学术期刊《潮学研究》、资料库《藏书叙录》等系列,其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民俗、旅游等范围,既有学术性的,也有资料性的。近年,又编辑出版了《潮汕侨批萃编》、《侨批文化》、《潮人遍神州系列》、《潮汕历史资料丛编》、《潮汕民俗文化丛书》、《潮汕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等。

    从这些多视角、多侧面的“潮”字号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潮汕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形态和价值,看到她生长、传承、运动、变迁的历史和规律,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对潮汕文化的了解、继承、弘扬和创新。

    任重道远成竹在胸

    潮学研究是一项浩瀚的工程,任重而道远,多年来躬耕于“潮学”这片沃土的“中心”人却乐此不疲。在谈到未来的工作思路时,理事长吴勤生成竹在胸,他说,研究、传播潮汕文化是“中心”不懈的追求,而在新的一年,他们将抓住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大市的契机,主要突出“两个重点”和“三个加强”。

    “两个重点”是:继续落实《潮汕文库》各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重点抓紧“潮人遍神州系列”、“潮汕民俗文化系列”、“潮汕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出版编辑;抓住侨批文物馆落成契机,在年底召开一个侨批文化研讨会,重点放在对侨批文化的学术研究上。

    “三个加强”一是加强“潮”字号资料征集;二是加强同周边的合作,开展潮学与周边文化如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的比较研究,拟与厦门闽南文化研究所合作筹办闽南文化与潮汕文化比较研讨会,并组团赴梅州交流潮学与客家学,赴港、澳、穗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三是加强网站建设,运用现代信息网络,传播潮汕文化。

    吴勤生理事长表示,他们将在“中心”前12年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增加活力,形成合力,有序推进保持潮学事业的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李晓颦摄影报道

    相关链接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组团赴客家考察

    “潮客本一家”合作天地宽

    本报讯2004年3月中旬,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以吴勤生为首的访问组一行6人,专程赴“文化之乡”梅州考察客家文化,并与梅州市客家联谊会、梅州客家研究会、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进行交流活动,就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以及文化与经济融合等课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客家人、潮汕人都是汉民族的重要民系,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都是汉文化中颇具特色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源远流长,既是地域文化,更是族群文化,关系极为密切。著名汉学家饶宗颐教授在倡导潮学研究时曾指出“潮客本一家”,因此,了解“本一家”的客家文化及其研究,对于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探索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互动发展,都具有现代意义。

    为期3天的访问活动,对访问组的启发良多,让他们了解到许多有关客家研究的信息,为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研究架搭了相互沟通的桥梁,也为正在启动中的潮学与包括客家文化、闽南文化、温州文化、广府文化在内的周边文化的比较研究开了个好头。

你是本文的第3357位读者
来 源: http://stzy.shantou.gov.cn/in/invest/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