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说起“无米粿”,饶平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明朝年间有位黄员外,家有三个儿子均已完婚,媳妇都知书达礼,娇艳可人,本是件乐事。黄员外开了间百货店,大儿子当掌柜,二儿子出外购货,小儿子专管账务,生意很兴隆。可大儿媳过门三年,二儿媳也娶了两年,小儿媳三个月前完婚,然膝下无孙是黄员外忧闷之心结。
炎夏过去,秋风拂拂。黄员外承中秋将至,想借做来考考三个儿媳处事的才干,而要求以“”赋诗。大儿媳做了个“红桃”随口咏叹:“春风飒飒桃展姿,凭寄东风早结子。” 众人听了嘻嘻赞美,黄员外也捋着须髯称妙。二儿媳做了个“圆”并自个儿哼着: “春风岂知君何处?玉轮高挂侬苦思。” 大家听了知道二媳妇个中隐情,连连叫好,黄员外也拍掌赞扬。小儿媳不满大姆、二姆对她的冷落,故意捏了一尊“人”窃笑着作诗: “春风何来压枝弯,螃蟹冷眼做人难。” 大、二媳妇虽知话里带刺,也只得逢场迎合,称说小妹子才华不凡,黄员外遂口称道:“皆与诗配得合宜,诗境均能表达各自的衷曲,真是妙不胜妙。”员外虽未有麟孙缠膝,然乐而赞媳妇们贤睿。接着,黄员外拿出三袋“苜粉”分别交给三位儿媳做“无米”,考考她们谁是“巧妇”能为“无米炊”。大媳妇用冷水搅拌,二媳妇全部用开水搅拌,谁也做不成“”。 小媳妇巧妙地把一袋苜粉倒在平砧上碾幼分成两半,一半放在盆里用开水冲拌成糊状,再把一半的幼粉倒进盆里轻揉成“皮”。 她先用两斤绿豆碾畔、浸水、去皮、蒸熟,然后分成两半。一半碾成“甜豆沙”,一半碾成“咸豆沙”各用。又用肚肉去皮切成肉粒、鲜虾仁、葱白丝三味炒熟用碗盛着作为“咸豆沙”佐料,为“咸无米”的馅。再用肉粒腌糖和甜冬瓜片切粒作“甜豆沙”的佐料,为“甜无米”的馅。还用辣椒粉、食盐、红糖(用水去沙)三味加水一碗煮沸勾糊作甜酱为两种无米佐食。 咸、甜两种无米做好蒸熟后,还要放在蒸笼里保温,等要吃时才用盘盛起,浇上甜酱吃起来就能达到:甜而甘、香而醇、辣而爽、柔而韧的境界。黄员外带领媳妇们一起品尝,皆夸赞“巧妇能为无米炊”。从此,大、二媳妇折服,再也不敢对小媳妇冷眼相待了。 “无米”从明代开始就为潮州地区人们喜爱的美食,街头巷尾随处都有无米小食摊。近年,无米已是潮汕地区高级餐馆宴席尾声的一道美食珍品,为嘉宾留下余味。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