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揭阳县渔湖都京岗乡有个专营夏布的大富商,名叫孙琼斌,他家资巨万,且是个豪放豁达的爽快人。孙琼斌有个子侄叫孙奋扬,与郑大进同朝为官,并且是联姻亲家。郑大进此女又曾与皇宫里一位贵妃结为姐妹,是个皇姨的身份。有这一红线关连,孙、郑两家都是当时朝中的大红人。
     有一年,北方黄河决口,百姓流离失所,冻死饿死的不计其数。对这惨况,朝廷不得不拨出巨款救灾,并开仓放粮赈济。为弥补这一巨大损失,有人向乾隆皇帝献策以拍卖官爵来补充亏空,并提出高价卖出四名“翰林官街”。每名批价十万两。这旨谕一下,很多富翁都想买个大官衔来光耀门庭,可是谁都不敢领头。
     孙奋扬见有这一机会,眼看叔父家资巨万,便想为他买个“翰林官衔”。他当即与亲家郑大进合力经办,头一个买下这显赫官衔。成交手续一办妥,朝廷也便发下圣旨和“官诰”。孙奋扬领了钦命,即时回京岗给他叔父封赠。
     经孙奋扬和郑大进这么一领头,其余三个名额立即被富翁们抢购一空。谁料这事却大受翰林院众翰林的反对,特联名上表提出谏议说:“翰林乃是博学之士,从来是考选天下最有学问的人充任。如果学问可用金钱代替,那么今后还有谁去重视学问呢?国家尚文之风岂不长此衰败么?”
     乾隆皇帝看了谏表,觉得很有道理。即刻传旨将己卖出的四名翰林官诰收回,退还原款。当下,后卖的三个名额即被取消。可是孙奋扬已带着圣旨出京多时了。乾隆立即命探花郎马大用前往京岗乡追回旨谕和“官诰”。
     郑大进在京闻知此讯,很是着急:“若是亲家领到手的‘官诰’同样被吊回,那就太没脸色了!”他急忙差一心腹校尉,日夜兼程,火速到京岗孙亲翁家报信,叫他连夜赶建“圣旨亭”。当马大用千里迢迢来到京岗乡时,孙家早已把敕封的“圣旨”高挂在宅基的牌亭上了。有道是君无戏盲,哪能出尔反尔把圣旨收回?马大用也想卖个人情给孙、郑两家,便空手回京缴旨。
     事已至此,乾隆皇帝只好将差就错,宣召孙琼斌上京供职。孙琼斌得旨,很是欢喜,即刻收拾上京。到得京都,受封为“翰林院待诏”之职。可当他踏进翰林院时,受到众翰林一番奚落。有个翰林阴着脸孔问他:“我们翰林院是量才任职,不知你用钱买来的‘翰林’能干什么差使?”另一个接着说:“我们院内正缺一名剃头匠,就由他充任吧!”
     孙琼斌是个豪爽人,怎受得这气,随口回敬道:“怪啊!难道我走错了门,竟走进剃头院来了!”说罢,转身就走。回到官邸,越想越恼。他原以为捐来高官,也就得到荣耀,谁知却平白招来一场没趣!即时收拾了行李,便离京回乡。
     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很是生气,把众翰林臭骂了一顿。从此,任由乾隆怎么宣召,孙琼斌总辞谢圣恩,不愿入朝。后来,乾隆皇帝念着孙琼斌捐给朝廷那么多钱,却没得到什么好处。便特意御笔亲题了一个“福”字,命百岁老翰林刘起振为使,前往京岗赐赠给孙翰林。
    刘起振来到京岗,宣读了圣旨,颁赐了“福”字,再又亲自挥笔题下“兰台紫诰”四字,命工匠镌彩于孙府大门上,以给孙家增添光彩。
    这个举国独一无二的买翰林的故事,就一直流传下来。

你是本文的第1902位读者
来 源: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广东卷》之《揭阳资料本》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