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阳为粤东古邑,历史悠久,地理秀美。近千余年来,人文鼎盛,贤哲、乡彦、良吏、名臣,犹如颗颗明星,光辉灿烂,照耀在古邑的历史长河上,使这邱小城,享有“海滨邹鲁”之誉。 由此,百人技艺也随之光旺发达,涌现了许多出类拔萃的能工巧匠,绝技艺人。地方志书上不乏有所记载。现介绍一些略带神奇色彩的技艺超群人物,这些人物,在当年都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而今时过境迁,多为遗忘。故事重提,可怀念先辈,继往开来,或作茶余闲谈中的品评材料。“同嗣三弦” 林同嗣(1880—1935),字时达,揭阳磐东镇乔西村人。出身于富裕家庭,排行第三。成年后,分得父亲遗产二百多石租谷(大约足五、六十亩水田的出租收入),成为富户,乡间称之为“同嗣三爷” 同嗣三爷从不务农,不经商,酷爱音乐,终日与三弦(一种典雅古乐器,与琵琶、古筝齐名)为伴,专心致志练习。一闻有三弦高手,不管远近,便登门求教,或不惜重金,聘之为师.他还把住宅辟为“乐社”,出资购置各种上等乐器,招集各处高手,共同切磋技艺。一切费用,全由自己承担。由于开支多,家人告知他家中无钱了,他头电不摇,只管练弹三弦,淡淡地说“粜谷吧”。稻谷粜完了,他便叫家人卖田,毫不犹豫。 他日间坐着练习,夜间躺着弹弦。冬夜卧床不能不盖被,但被窝里两手又不能操作。于是他把棉被挖了两个洞,让两只手能在被外自由弹练。由于日夜苦练,又常聚众乐友切磋交流,弹奏 技术逐渐精深.每于乡间节日演奏比赛(乔林过去有例,每年于中秋前后,便搭棚于大桥头旷埕,集村中各乐社作弦乐竞赛,称之为“拍杂音”,每次活动总段三几夜才完结),同嗣三弦,压倒一切,轮到他演奏时,远近乡里弦乐爱好都来参观,于是“同嗣三弦”名传县内外。三弦练成,可家中的二百百多石租谷(五,六十亩水田)却已卖尽.他却无所谓,有个“林三弦”之名,没有几百石租也没关系。人家称他是“只顾弦乐响,不问米饔深与浅(即有米无米之意的人。” “林三弦”成名后,乡间凡是节日、游神、庆典而请来演戏的戏班,都具贴向林同嗣请教,同嗣常坐在弦乐边虚心向他们学习,也诚心为他们提出意见,从不籍势或倚艺而拆他们之台。故而“林三弦”艺益精,名更著。 某年,汕头市淳艺庆典,专请乔林儒乐社参加,要同嗣三弦专场弹奏,是时场中人山人海,但秩序井然,鸦雀无声,只有同嗣的三弦节奏分明,音调清晰,声声入扣,有如珍珠落玉盘。台下观众,如醉如痴,神游弦乐之中。 “啉三弦”的技艺,影响了乔林几班儒家乐社,也孕育了后来“三乔”(乔东、西,南三行政村)的三班久负盛名的农村业佘余剧团。“仲仁蔑织” 林仲仁(1885—1956),原名友敬,字勤让,揭东县城镇松山村人。出身农家,曾就读于村塾,喜习诗文、书画。辍学后随又务农兼编售篾扇。 其父所织篾扇,有文学图案,受人喜爱.仲仁看在眼里,常于小楼上潜心编织,研究创新。 他编织的东西,用料考究,一丝不苟,图案花纹,染上颜色,更加受人青睐。渐渐把日用品变成工艺欣赏品。 他选择质地上乘的若薄竹节为料,刨去皮,破成篾,反复抽过“剑窗”,制成薄如纸、小似发,柔若丝的小篾条,然后染上各种颜色,埋于河泥中约24小时,使颜色固定才取出洗净备用。编织时先将图象、字模样的稿用规固定,篾丝按不同颜色置其上,自左下角缓缓织开,至右上角收结。编成的工艺晶图象、文字与原稿不矩分毫。因篾细工精,一件作品须数月才能编成。他的工艺晶有篾扇、篾屏、花篮、 鱼篓等,工精艺巧,织出的图象有人像,图案、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多姿彩,色彩调和,形逼真;编织的文字楷体,端庄有劲,行书则柔妍活泼。不论图文均清晰醒目,布局合风,结构严谨。1933年,有一作品被潭蔡村某大学生带往南京参加全国工艺品比赛,获第二名,奖纪念章一枚。此后,其艺名更是传闻遐迩,不少殷户争相邀请编织家庭展品.1943年,他应邀为榕城程新合制作屏风八幅,约1200字;后又为东洲太史第老四贤编织屏风八幅,该两套屏风均被县人誉为精品。他曾自编作一小鱼篮,小如拇指,有蟹爬于篮嘴,惟妙惟肖。 他居住小楼名为“醉竹楼”,曾作冠首上联“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征求下联,要求须用一句古诗或古文原句,结果成了绝对他身为艺人,有艺人骨气,不把作品高价卖给不懂艺术的人,不让不敬重他的豪门富家。遇有知音,则把珍品无偿相赠。故属贫户。 &bsp;解放后,他虽年事已高,为欢庆翻身,表达敬意,潜心编织一幅毛主席像和屏文十幅,送上北京。 林仲仁一生编织和篾工艺品甚多,其中不少为传世佳作, 可惜大多数已经散失。现存的有:圆形挂品2幅,扇品3件,画像2幅,像联一对,1984年出版的《揭阳乡土录》在《工艺美术万紫千红》一文中,彰扬林仲仁为“盛名潮汕”的“民间篾织艺人”。“大吉的禾” 陈大古(1880-1953),字家祥,揭阳市区梅云镇石头村人幼随父学艺而居于榕城。 大古桕辈都是吹唢呐(俗称“的禾”),祖父陈拔英,在揭阳一带颇负盛名。 陈人吉从小对家传唢呐吹奏技术有所爱好,苦心孤旨,精益求精。对调息、运气等工夫,练得扎实,吹奏时不歇气。一曲能用一气吹完。他的唢呐,特别好听,长音深实柔婉,短音顿挫跌宕,高音穿云裂石,低音如泣如诉。演奏时,全场静寂,掌声不绝。他还能以唢呐模仿各种戏剧各行当唱腔及道白,还会仿鸟叫禽畜声音,甚至能用唢呐回答人家问话,令听者清楚明白。真是 技艺之精,运用之巧,无与伦比。 他身材魁梧,饭食量大,尤其嗜好吃肉,日食肉一斤便能精力充沛,连续吹奏几个小时也毫无倦色。他还有一项绝技,就是“倒吊双吹”。即人倒立,头下脚上,两脚蟠在一根横木上,口衔大小两支唢呐,双手各按孔眼,能同时吹出不同曲调。或轮吹,或双吹,或用鼻孔吹,尽显具技。有时,由两人扛着横木,吊着他边走边吹,真是奇迹,令人叹为观上。大吉演“倒吊的禾”时,真是万人空巷,都挤到场中来观这一绝技。若有办丧事请他的吹鼓班来表演时,没有“倒吊的禾”一项,便没赏金,主人也不够体面。大吉看似粗人,却满腹弦待,什么曲凋,什么词牌,他都懂。所以又被人称为“活弦诗”。 陈大吉后来自办纸影戏班,便开始收徒学艺,由于他声名高,又不讲究什么师徒礼节,和气待人,故艺徒甚多。不管什么人,只要肯努力学习,他都悉心教导,毫无保留,故造就了许多高徒,如张林贤、黄良泉等。 他为人慷慨,对贫苦徒弟乐于资助提携。其居室厅上常放着大米、燃料等,供生活无着的徒弟自取门炊。他又多次设法为徒弟找工作,谋求上升。学徒们不忘恩师德泽,对师恩感念不忘,稍能寸进,便来报效师恩。如张林贤,于30年代赴南洋组建潮剧团,在各洲府演出,技艺精湛,誉满南洋.他自称出于大吉师门下,受恩师陶冶,故而演技超群,到处受人欢迎,大吉师的名字,也传于海外。张林贤演出顺利,为报师恩,每每都有汇款,孝敬老师。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