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熟语;戏谚,顾名思义,是划定在戏剧范畴内的一种熟语。戏谚的“戏”,自然也包括话剧,但实际上是戏曲。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几乎每一个剧种在它流行的范围内,大至“无疆”,小至“一亩三分地”,都有自己剧种的戏谚。近日,鄙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便胡乱读起书来,抓到什么读什么,正好潮汕老家寄来一批文史资料,也便有一搭、无一搭读将起来,几天过后,忽忽有所感,也就有了几篇留也得、弃也得的文字。
   我读到潮剧的戏谚,大部分潮剧戏谚在其他剧种的戏谚里也能闻知,且认同。其中,关乎戏剧的外部规律的,比如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之类,为数不少。潮剧戏谚有云:“棚顶做戏棚下有。”棚即戏台,棚顶即戏台上,从前的潮汕少有固定戏台,不比晋豫,中原显赫地,层台飞阁,急管繁弦,此地大多临时搭戏棚。这戏谚的意思是,台上的人物和情节,在台下的生活中往往可以看到。又有戏谚云:“做戏有世情”、“看假戏流真目汁”(“目汁”系潮语方言,即眼泪)。与前谚同理,戏台反映生活,有世俗相,有人情味。还有一些戏台楹联,“乾坤一场戏,请君更看戏中戏;俯仰皆身鉴,对影莫言身外身”、“面目总非真,借己证人由他去做;事情多不假,观今鉴古要你思量”,也都在阐发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道理。另外,关乎戏剧的内部规律的,比如戏剧结构之类,也有所涉及。有一副潮剧的戏联换了个幽默的说法,颇耐人寻味:“爱看早点来,大文章全靠起首;要离慢些去,好结局还在后头。”这副戏联以“早来”和“慢去”妙赞戏剧的“开头”与“结尾”,实际上说的是戏剧结构的学问,这使我联想起焦菊隐先生关于“豹头?熊腰?凤尾”的立论。再有,关乎演员的修养和敬业精神的,诸如“戏令如军令”(戏剧是综合性艺术,集体性强,因此戏令如同军令),“上棚无喊”(上场前无须舞台监督“喊场”通知)等,也都使我联想起人艺演员的座右铭——“戏比天大”!
   我更感兴趣的是潮剧戏谚中较之其他剧种戛戛独造的部分,其间有一个光芒四射的思想——尊崇演员。
   演员作为戏剧中最重要的元素,在潮剧戏谚里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评价。有一句戏谚叫“做戏状元才”。在中国社会漫长的繁衍生息的过程中,演员历来被人们称作优伶,与娼妓同列,更蔑称“戏子”,足见地位之低下,唯独我潮戏谚将“戏子”比作人皆称羡的尊贵的人杰——状元!我听说家乡从前有个令人深思的习俗,每当戏班下乡演出,开饭之际总有三二村妇前来索取几粒“戏饭”,她要给在学就读的学生吃,她们坚信,吃过“戏饭”的孩子一定可以像演员一样聪明,将来得中状元。另一句戏谚更有过之:“三年能出一状元,十年难出一小生。”我们无须探讨“难出”小生演员的技术原因,诸如唱曲负荷大、调门高,与“乌衫”(即青衣)配搭的重头戏多等等,我们必须明了的是人们对小生演员的艺术价值的认可、肯定和颂扬。“十年难出一小生”,与此句式相类的说法当然还有,比如说韩愈,这位曾经的潮州父母官,因为他的功业千秋不朽,在他身后耸起了韩山,淌过了韩江,“从此江山改姓韩”!或曰:“千年难出一韩愈!”不过,那是不同领域的事了,比不得的!
   尤其独特的是尊丑。潮剧戏谚有云:“无丑不成戏。”说的是丑行在全剧中不可或缺的份量。又云:“花旦三分丑。”说的是丑行对其他行当、尤其是带有喜剧色彩的行当在审美上的影响。更有丑角自身的特殊性,如戏谚“无技不成丑”,这个“技”须是高超之“技”,唯丑独有之技,皮影步、狗步、摇肩磨步、草猴拳、仿生身段、瞎子身段、女丑身段、折扇特技、烛台特技、椅子特技、溜梯特技、吊绳特技、活髯特技、柴脚特技、旋袍特技……真个无技不高超!又如戏谚“花旦平肚脐,小生平胸前,老生平下颏,乌面平目眉,老丑四散来”,指的是各行当表演时候手部动作的基本区位,大致都有规范,唯独丑行则是没有规范的规范,“四散来”当然不是任意胡来,而是丑行表演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的生动体现。尊丑,也许不独囿于潮剧,另一些古老剧种或有耳闻;尊丑,也许可以追溯到唐朝,据说唐明皇打过鼓、演过丑角,他是祖师爷,梨园子弟便认可打鼓佬得以位居九龙口,更认可丑角得以坐戏箱。尊丑之说,能有系统、成格局,仿佛认可一个不成文的法规,那得数潮剧!潮人尊丑,老少咸悉,妇孺皆知。有戏谚说,“好深波(一种高边锣,潮剧的特殊乐器),会压棚(造就音乐气氛,起到压台的效果);好老丑,在下半夜。”从前戏演整夜,下半夜戏尤为精彩,全靠好角。啊,因为尊丑,连丑角的道白也回转出新义,戏谚说“老丑说白话”,白话便是地方方言,老丑的道白是群众好懂的大实话,这情形昆曲、京剧亦相类,然则不同的是潮剧老丑的这个“白话”,不要拖泥带水,要开门见山,要直截了当。
   潮剧戏谚还有一些不同凡俗的亮点。比如对艺术的欣赏追求一个“静”字。有一句戏谚,叫“静过老三正”。“老三正”是从前的潮剧戏班老三正顺班,因其演出风格细腻,剧场效果甚佳,民谣说,“老三正,无看心头痛”(意谓看不到老三正顺的戏,心中十分痛惜)。大艺术家于是之曾对我说过,“演员在舞台上感觉最好的时刻,不是热烈的掌声,也不是哄堂大笑,而是静,观众静静地听着,一点声息都没有,连掉根针都听得见。”我想,这与一般追求“闹热”的欣赏趣味大相径庭,此间有品位之分,有格调之别。与此相链接的还有另一句戏谚,叫“戏臭多诙谐”,这个“诙谐”不是表现智慧的幽默,而是低级趣味的搞笑、噱头、花架子等等。又比如对剧目的选择、排演乃至营销,有一句戏谚叫做“生戏熟乞食”。说的是两般极致,一种效果。乞食(潮语作名词,当乞丐解)乞讨,人地愈熟愈好,熟能造就一种感情的投入;演戏则相反,要到剧团少去的地方,要演观众少见的剧目,生能唤起新鲜的感觉。戏要生甚至还包含另一种意思,即新生面,刻意求新,大胆创新,花样翻新,推陈出新……
   啊,我们不要低估了潮剧戏谚的审美价值。  

  

你是本文的第943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8-08-20
作 者: 郭启宏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