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间”里的说唱曲艺

  潮州歌册是以潮汕方言写作的长篇叙事唱本,属于潮汕民间文学。歌册的说唱俗称“唱歌册”,是潮汕民间特有的说唱曲艺形式。

  潮州歌册起源于何时,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有学者认为,它是由唐代以来的潮汕弹词演变而成,形成于明代中叶,繁盛于晚清至民国。

  “弹词”流行于江南一带,范围比潮州歌册广,兴盛的年代比潮州歌册早,对潮州歌册的产生具有较大的影响。但演唱“弹词”须有一定技巧,且要有乐器伴奏,故不易普及。而潮州歌册则是以朗唱为形式,不用乐器伴奏,因此很快在民间流传。

  初始的潮州歌册都是手抄本,多有错漏。明清时,民间艺人着手将唱本重新整理成册。自清代后期以来,潮州歌册出现了木板刻字、石印、铅印、油印、缮印、影印等印刷本,并广泛流传于民间。据老辈人讲,以前的潮汕大地,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随处可见潮州歌册说唱的场面。尤其在农村,几乎每乡每里都有一个让村民聊天休憩的“闲间”。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结束一天的劳作梳洗完毕之后,便纷纷来到“闲间”谈天说地、讲古聊今,而妇女们则更喜欢聚在一起,三五成群唱潮州歌册。这种用潮汕方言编写,音韵整齐,通俗顺口,故事情节完整,艺术魅力强的说唱艺术,大多是为讲潮汕话、识字不多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群众尤其是劳动妇女“量身定做”而创作的,因此颇受妇女的欢迎,也由此有了一个“闺中文学”的别称。

  保护传承重在推陈出新

  “推进文化发展,基本在传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抢救、保护潮州歌册,也要继承和创新,不能只走‘多搜集旧歌册,培养民间诵唱者’的路子。”鄞镇凯认为,收集旧歌册,是很有必要的,但旧歌册只能作为文化博物馆的“标本”,作为潮州歌册这个艺种继续存在的物证支撑。保护、传承潮州歌曲重在出新作品。

  鄞镇凯说,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以往“全村妇女聚一室听歌册,今晚听不完,明晚再继续”的形式明显已经不能适应市民的需求,因此,歌册作品宜短不宜长,以100段内描写一个完整的故事为宜。作品可供坊间闲间、公园老人活动点喜欢歌册的人以传统方式诵唱;可以发表在报刊,让广大读者作文字读物;可以大量增加潮乐元素,搬上舞台,就像《四人五脚进汶川》一样。

  《四人五脚进汶川》是鄞镇凯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根据汕头四位残疾朋友相互帮扶,自筹资金入川到灾区现身说法进行心理赈灾的感人故事而创作的潮州歌册。该作品以汕头市文联代表队的名义参加了广东省第二届民间歌会,并取得银奖第一名的好成绩。该作品成为汕头市曲艺团的保留节目,在其他场合演出,得到了姜昆、刘兰芳、冯巩等曲艺大师的高度评价。

  “《四人五脚进汶川》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故事感人之外,对歌册说唱形式进行音乐化、舞台化的改造,也是其得到受众欢迎的重要原因。节品在广州演出时,虽然当地的观众大多听不懂潮汕话,但创新的舞台形式,辅以字幕,仍然引起观众浓烈的兴趣。在濠江区双泉公园演出,更是引起热烈反响,观众看得有滋有味。”有关专家认为,保护、传承潮州歌册当务之急就是构筑展示平台。对这笔流传数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动态进行保护,积极为潮州歌册创作者搭设一个展示的平台,出版部门给予支持,媒体给予刊登,让潮州歌册有一个传播的载体。同时,与时俱进培养潮州歌册的创作人才和新的受众。只有这样,潮州歌册才能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多元文化冲击

  濒临灭失

  潮州歌册在民间流传数百年,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潮汕各地还有不少文化人热衷此道,挥毫创作新潮州歌册。一些以革命故事为内容的新潮州歌册流行一时,在各乡村文化室及绣花场常有唱听活动。其中,如《白毛女》、《杜鹃山》、《红灯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由于饱受民众喜爱,汕头曲艺团体也曾把潮州歌册搬上舞台演唱。

  “当时市区创作潮州歌册比较活跃的有陆冲、黄名卓、董子珏和我等人。”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潮州歌册作者鄞镇凯至今对旧时妇女在绣花间、庭院厅堂、谷埕树下吟唱潮州歌册的生动情景,以及民间创作者一腔热情创作潮州歌册的盛况记忆犹新。然而,这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动人画面如今已被定格在历史长河之中。“80年代初,我还创作过《闹宴》,但此后20多年,基本没有写过作品,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潮州歌册受众少、缺乏载体。”鄞镇凯说。自改革开放以后,市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娱乐的方式可谓多姿多彩。听流行音乐、唱卡拉OK、看电视电影、玩网络游戏、上网聊天冲浪……多元文化的冲击,再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大多数人忙于日常生计,已经很难找到一群人凑在一起唱歌册、说歌册的闲情了。

  受众的大幅减少,也磨灭了许多潮州歌册作者的创作热情。“写出作品之后不知要做什么,没有载体可以刊登、传播,变成了自娱自乐,久而久之创作的热情自然也没了。”鄞镇凯说出了当年不少潮州歌册创作者遭遇的尴尬。而随着老一辈歌册演唱者、歌册作者逐渐老去甚至逝去,后继乏人,潮州歌册在上世纪80年代后便日渐式微,逐步失传,到现在已经濒临灭失。

  开设培训班

  培养新作者

  鄞镇凯(潮州歌册作者):潮州歌册主要元素是故事加方言韵文。故事是内容。它同小说一样,要有一个中心思想,主题明确,情节完整,并注重塑造典型人物。它比小说的故事性还要强。因此,编写潮州歌册的作者,首先应该是一名编写故事的高手。没有曲折动听的完整故事,它就不可能吸引听众或读者,也不可能取得应有的艺术效果。

  另一方面,方言韵文的表现形式也有一定的讲究。歌文多为7字句,4句为一段,每段用1韵,过段换韵使其层次分明。第一、二、四句押韵,一定要用平声韵,因为平声的调值高扬,利于诵唱者“牵长声”。第三句不押韵,末一字一定要仄声字。这些规定,是潮州歌册自身的艺术功能决定的,并非故弄玄虚。然而,普通市民甚至一些上了年岁的地方艺人,对潮州歌册也不甚了解。他们创作的贴上“潮州歌册”标签的作品,其实是“潮州方言扣歌”或“方言表演唱”。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要保护、传承潮州歌册,培养新一代的创作者,还需从潮州歌册的基本元素学起。相关部门应该给予重视,组织有志于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专业人士开办常设式的潮州歌册培训班,让热爱这个艺种,有志于潮州歌册创作的年青一代,能够进一步学习、领略潮州歌册独特的艺术魅力,把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当然,作为一名潮州歌册作者,我也非常乐意在今后能够为潮州歌册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你是本文的第1232位读者
来 源: 《汕头都市报》2010-10-02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